记得在2023年十一国庆节首日,我与友人相约从包头市区出发前往达茂联合旗达尔罕苏木境内探寻拍摄了推喇嘛岩画、道头元代岩画、汉外长城南线丹山障址,感受到漠南草原岩画带来的神奇魅力,领略了大汉长垣沿线的边塞雄风,大饱眼福却意犹未尽,总想去找寻到更多古遗址,奈何没有定位、路途遥远、时间有限等原因未在后来的时间内相约成行。
转眼一年时间已过,在2024十一国庆假期到来之前,我便提前做了前往达茂联合旗境内探寻拍摄古遗址的计划,其中有两处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岩画吸引了我与同行友人的兴趣,它们分别是位于满都拉镇境内的敖伦敖包岩画群和位于明安镇境内的墙盘忽热岩画。敖伦敖包岩画群被誉为“草原第一岩画”,敖伦,蒙古语,意为“众多”之意,因该岩画群所处区域内有众多酷似敖包且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石堆,所以称为敖伦敖包。但也打听到这处岩画群深处中蒙边境南缘,没有一台硬派越野车,没有专业向导带路是无法前往的,所以放弃。打算去找位于明安镇境内的墙盘忽热岩画,相较于敖伦敖包岩画,这处岩画所处距离相较市区更近,在找寻花费到时间更少,而且这里距汉外长城南线较近,沿线有白生、朱日海两座障城遗址,岩画和两座障城均没有定位,只有碰运气看能否找到,和友人韩老师商量后一拍即合,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原则,打算十月一日一早便出发。
十月一号早七点多,我与韩老师汇合,早点在源玺源家吃了三两烧麦,后在早点摊买了三个夹蛋饼用于路途充饥。导航规划路线过程中考虑到包白公路(包头——白云鄂博)正在修路,如果沿百灵庙方向前往会多绕路,所以最终选择奔乌拉特前旗明安方向。
行驶在包固一级公路(包头—固阳)我们一直在交流各自对古遗址方面的见闻,这也导致错过了奔往前旗明安的岔路口,我们只好走另外一条线路。驶离固阳县城沿着包白公路向北行驶一段距离后向西前往西斗铺镇,沿途路过张发地三角城址,做短暂停留进行拍摄。张发地三角城修筑于民国初期,是当地百姓为抵御匪患修筑的简易防御工事,分东、西、北三面墙,夯土筑造,均设有角楼,城内墙角交汇处设有通向城墙的马道,城内曾建有简易房屋。我们沿着城内马道登上墙顶,向北看到三角城全貌的同时,想到以前的老百姓在这里空旷无垠建造这座土城的不易,也感叹到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造三角状的目的是为了以更好视野去观察土匪是否来犯,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因变天降温吹来的阵阵寒风吹打在身上带来的不适。





继续向西行驶中我们临时决定先去乌拉特中旗看新忽热古城遗址,之后奔达茂联合旗明安镇墙盘忽热岩画。过固阳红泥井村,行驶到乌拉特中旗境内将近11点,找到加油站给车加满油后我们直接前往新忽热古城遗址。随行韩老师来这座古城遗址多次,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内心比较激动。


来到心忽热古城址外侧后,看到新建的横塞军府城门,旁边树立有文物保护石碑和古城简介牌,通过阅读了解该古城方面内容,认为简介牌上写的内容更为详细准确。




【新忽热古城简介:新忽热古城址是目前发现的内蒙古阴山以北草原地区古代城址中整体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城址。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900米,东西宽约 790 米,方向为 190。东、南、西三面墙体中部各设有1座城门,城门外均有长方形瓮城,城墙东南角、西南角保留有角台;墙体上有马面共计 17 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墙体各4 座,北墙5座。城墙现存高度最高可达9米,底部残宽平均为8米,保存较好的墙体项部厚约4米。墙体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建造时采用纴木结构。东、南、西三面墙体建造材料为粉土。早前,许多专家根据城内采集到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物分析,认为在此地域西汉时期就已给建城,是时为汉塞外受降城,后历经南北朝、隨唐、宋、西夏、元明等时期历朝都有所沿用和扩建。虽然经 2018 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局部考古和 2014 年的碳十四证实现存古城墙体为唐代修建,但对汉代已建城和历朝都有所沿用的说法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否定答案。2018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绪合相关史料记载和对古城发掘遗存的唐代莲花瓦当、房基柱杵、砖瓦等遗物判断,新忽热古城时为唐朝郭子仪的横塞军治所。】











进入城门后步行在新修的栈道参观领略这种宏伟的古城址,城内栈道由南—东—北—东—西方向建造,沿着城内东侧、北侧、城外南墙一段供游客参观,想必这一片区域应该是城内精华部分,栈道下城内地表插有诸如瓮城、东城墙、宫殿区等示意牌,方便游人更直接的去了解古城的布局。当我们走到栈道北侧远眺城址北墙时,有一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北墙以北国道上川流不息的大货车,仿佛是穿越回遥远的古代,源源不断给城内运送着粮草补给。关于这座建在阴山以北草原上的神秘孤城,人们议论最多的还是它的建造年代,有持匈奴王城说、有持汉外受降城说、有持唐代燕然都护府或可敦城说、有持西夏时期黑山威福军司下辖城址说等,最新的观点认为该古城事唐代大将郭子仪驻守的横塞军所在地,只可惜耗费巨额成本建造的这种大型军事重镇因当地土地不适宜屯垦,无法满足城内戍边将士战马粮草方面的补给,最终不得不放弃而转移至天德军驻防,算是在大唐史乃至华夏史上极为少见在军事决策上出现的重大失误。总之,关于这座城址建造年代及其他不是我们这次行程讨论的焦点,能够目睹它的真容,感受塞外历史沧桑的厚重感,则是我们前往探寻的目的。


















离开新忽热古城已是中午十二点,到了饭点时间却没有饿意,看来烧麦果然是硬饭,抗饿。接下来一路向西前达茂联合旗探寻墙盘忽热岩画。在车况、路况良好的前提下很快来到了达茂联合旗明安镇,按照导航指引驶离国道后找寻,结果没找对方向,后向几位牧民打听岩画位置,最终顺利找到。
查《达尔罕茂明安地名志》中了解到:“墙盘忽热,牧点名,意为“土打墙”,因该牧点有土打墙圐圙,故得名。”

墙盘忽热岩画文物保护碑文记载:
【岩画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境内,其中的《牧民图》气势宏伟,画面长2.25米,高1.35米,有马50余匹,有的长尾飘逸,有的上卷成环;右下方有牧马人仁立,马群之中有牧犬,昂头翘尾,形象生动。该岩画东部小山梁上也有岩画,有月亮、羊及其它动物等。该地方岩画是盖山林先生上世纪80年代调查发现,编入《乌兰察布岩画》中。《牧马图》岩画属新发现,是研究北方草原民族生产、生活、艺术的宝贵资料。】








同行韩老师是岩画爱好者,当我们爬到山半坡看到凿刻在黑褐色岩石表面上的《牧马图》时,他难掩激动心情,高喊到:“太漂亮了!太壮观了!”。确实,这幅遗存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岩画保存完好实属不易,我们能够找到看到,更是幸运。墙盘岩画除了主体这幅《牧马图》外,在其右侧还有北山羊等其他动物岩刻。之后我和韩老师继续向山顶爬去看看能否找到其它岩画,找了半个多小时没有发现岩画遗存。
















包头境内岩画少量分布于固阳县境内,如秦长城天面此老段、前公中村“鹿回头”岩画;石拐区境内仅发现一处腮大坝蛇岩画,其余大部分岩画分布在广袤的达茂联合旗境内,这里的岩画雕凿在漠南草原深处岩脉、裸露山岩之上,也被称为草原岩画。这些“草原图腾”的创造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这里成为了众多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领地,一些没有创造属于自己文字的族群用原始古朴的方法,用打磨尖锐的工具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神灵崇拜等等凿刻在平整光滑的岩面上,成为了草原上古老的天书、岩石上的呼麦。





看完岩画已是下午15点多,回到车内已感到饥饿各自吃了一个蛋饼,之前计划要去的汉外长城南线上两座障城因时间路况原因无法前往,于是在返程路上打算去艾不盖城址和南苏吉城址,不走运的是在前往艾不盖车站的路上因之前降雨导致本就难走的的土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夜幕即将来临,为了防止道路上发生意外最终放弃原路返回到包石公路上,因路况磕磕绊绊回到固阳县后沿着固阳大道平安返回包头市区,晚饭以两碗热腾腾羊肉汤荞面、一碟咸菜、两片卤豆腐、一壶山茶圆满结束短暂一天却又充实快乐的访古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