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抗战实录 | 日占期的“护国神社”,1942年

作者:钱政 编辑:冯晓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江文史”特设子系列专题——“九江抗战实

作者:钱政 编辑:冯晓晖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江文史”特设子系列专题——“九江抗战实录”。本系列文章,既汇集了笔者及同仁既往的研究成果,亦融入了最新史料的整理与考证,力求以更全面、更鲜活的视角呈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九江记忆。

据说南京五台山一带发现一座侵华日军在1940年仿东京靖国神社规制和格式修建的南京“靖国神社”遗址。经调查,目前还存留一栋砖木结构的神社建筑物。其实,除“靖国神社”外,还有一批“护国神社”存在于当时中国大陆日军占领区,它们属于同一种性质,都是供奉在侵华战争中日趋增多的战死日军官兵,并存放他们的骨灰盒。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为存放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和家属,以及殖民地募集兵(台湾、朝鲜等)的骨灰,而修建了“靖国神社”和“护国神社”。一战前,这些神社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一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由宗教法人管理。

自从二战后被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于1978年10月17日秋祭时供奉在东京靖国神社并被参拜后,这种行为被国际社会看作是“日本军国主义象征”,而遭到中国、韩国等国家的严厉批判。

据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学者及当年参战的军人和档案资料等统计,日本军人在中国大陆战场战死约70万人左右,仅1938年九江德安的万家岭战役,日本官兵就被打死一万余人。直到抗战胜利前,不少日军官兵先后沦为军国主义的炮灰而葬身在中国土地上。他们的骨灰安放在中国各地的“护国神社”中,等待运回日本。日本华中派遣军不仅在南京修建“靖国神社”,在九江也修建了几座性质相同的“护国神社”。从某种程度上讲,“护国神社”就是“靖国神社”的“分舵”,仅仅是名气没有“靖国神社”那么大而已。

据调查,在九江的莲花池、现工人文化宫附近、市郊及有的县里,侵华日军都修建有“护国神社”。现今,日本东京除“靖国神社”外,另有50余座“护国神社”,这才让我打消了心中“九江怎么会有几座护国神社”的疑惑。《九江老照片》一书第38页上有一张标明为1941年拍摄、位于环城路的“护国神社”照片,照片上有一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在神社前站岗。据分析,它可能是位于莲花池西南侧的“护国神社”。

九江市博物馆内有一块正面刻有“护国神社”几个大字的石碑,它高140厘米、宽20厘米、厚16厘米,背面刻有“昭和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建立”几个字。石碑上正、反面字迹完整、清晰。这块建于1942年的石碑是九江进行“两湖治理”时,在烟水亭附近湖底清淤时发现的。日本投降后,九江人民拆除了日军留下的所有“护国神社”的建筑,这块石碑极可能是现文化宫门前当年的石碑,拆除后被丢弃在湖中,侥幸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它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罪证被博物馆展示,教育人们不要忘记九江被日军占领的奇耻大辱历史。

日本一战时对适龄参军青年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和洗脑,以至有些年轻官兵在上战场前相互用“让我们在神社见”来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可见,“靖国神社”和“护国神社”在参战日军官兵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九江各处的护国神社其规格大小、繁简程度可能不会一样,但总的仪规都是一样的。神社内安置骨灰盒的殿堂或房间内,墙壁颜色均为杏黄色或黄色,这与佛教文化习俗有关。室内两侧米黄色厢房内存放骨灰盒,盒上写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军衔,一般还嵌有照片。按道理,在存放登记时应有其籍贯和生前所在部队番号,以便运回日本时便于处理。每当有轮船回日本,这些骨灰盒则会在专人护送下经长江水道入海送回日本。

这些“护国神社”戒备森严,一般不允许普通百姓随便进入。在参拜的时候,先要洗净手,然后击掌二下,再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去死吧,去死吧!”现今在日本参拜“护国神社”亡灵时,日本人仍是这样念叨,这使人非常不理解日本丧葬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钱政(作者像)

【后记】

2022年1月1日起,笔者开始撰写了《九江历史的今天》系列,以每日一更的形式,累计完成365篇约80万字。九江抗战作为九江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亦在此系列中多有记载。其后,笔者也曾撰写多篇抗战主题文章。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特将这些文章整理发布。诚邀您的参与,共同记录中国军人与九江人民那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