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四十里海湾,全国首个深远海浮式光伏实证基地正式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实证报告。这份报告记录了我国海上光伏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2025年1月至6月的数据采集期内,隆基Hi-MO 9组件相比TOPCon组件实现发电增益1.94%,在弱光环境下增益达到0.98%,展现出卓越的发电性能。
在波涛汹涌的东海海域,一块块光伏组件正随着波浪轻轻起伏,将强烈的海洋阳光转化为绿色电能,为我国能源转型注入新动力。
01 海上光伏的广阔前景与严峻挑战
随着沿海省份能源转型加速,海上光伏正成为新能源布局的重要方向。我国沿海地区海上光伏规划总容量已超过60GW,仅山东省就规划了42GW的庞大容量。
海洋环境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高盐雾、高湿度、强风浪的“三高”环境,对光伏组件的耐腐蚀性、抗风浪能力和长期可靠性提出了严苛要求。
海上光伏项目常见故障中光伏组件出现问题频次最高,达到73.5%。
针对这一全新应用场景,2023年由国家光伏质检中心与中集集光共同创建的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在烟台正式投入运营。该基地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优化和比对,验证复杂海洋环境下光伏发电技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02 BC技术卓越性能的海上实证
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发布的半年期实证报告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持。报告显示,隆基Hi-MO 9组件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均表现卓越。
实证数据充分显示,Hi-MO 9组件相比TOPCon组件实现平均发电增益1.94%,这一优势在实际电站运营中将转化为显著的发电收益提升。
在弱光环境下,BC技术同样表现出色。2025年2月4日阴雨天测试数据显示,Hi-MO 9组件的单瓦发电增益达到0.98%,证明其在辐照度不足条件下仍能保持优异的发电性能。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Hi-MO 9组件的性能优势呈现出全时段、全辐照度的普遍性特征。从清晨5:00至傍晚17:00的各个监测时段,Hi-MO 9组件均保持对TOPCon组件的稳定正增益。
温度控制方面,Hi-MO 9组件的平均工作温度比TOPCon组件低1.31℃,这意味着更低的功率衰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基于山东烟台实证基地6.73%背面反射率的实际环境条件,Hi-MO 9组件的正背面综合功率达到667.05W,显著高于TOPCon组件的648.11W。
03 海上光伏产业链协同创新
面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挑战,光伏企业正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天合光能、爱旭、晶澳等企业纷纷推出了针对海上环境的光伏组件解决方案。
天合光能推出的210N-66版型TOPCon高效组件,通过集合双镀膜玻璃、封装胶膜、接线盒、防水线缆等多项高可靠性技术,在海光场景具备明显的发电量提升和BOS成本优势。
爱旭ABC组件则采用铜互联技术,使组件具备隐裂发电能力,即使出现隐裂情况也能维持一定发电功率。在271天测试周期内,爱旭ABC组件较TOPCon组件累计单千瓦发电增益达5.19%,单位面积发电增益高达10.14%。
针对海上特殊环境,晶澳科技开发了“湛蓝”、“耀蓝”两款海上光伏产品,具备“四高四抗”特点: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高可靠性、抗盐雾、抗紫外、抗湿热、抗热斑。
海上光伏的支撑结构也面临严峻挑战。宝武中央研究院开发出高效能耐海洋大气腐蚀钢,与普碳钢相比大幅提升耐蚀性,强度较普通钢提高2-3倍,带来光伏支架减重25%以上。
华为数字能源则提出通过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融合、光伏和储能的融合、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实现清洁能源大基地的稳定并网、更高收益、极致安全和智能运维。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已有多个海上光伏项目从规划走向实施阶段。沿海省份的积极布局与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正在共同推动海上光伏成本的下降和可靠性的提升。
随着BC技术、TOPCon技术等不同技术路线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长期实证数据积累,投资者和企业对海上光伏技术路线的选择将更加清晰。
未来海上光伏的发展,必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