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临安的功臣山上,一座古朴的塔静静伫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它,就是功臣塔,由吴越王钱镠亲手建造,承载着五代十国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建筑迷和游客前来探寻。
回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政权更迭频繁,战火纷飞。然而,吴越国却在这片动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国祚最长的地方政权。钱镠及其后代,秉持着“保境安民”的政策,使得吴越国的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发展,被誉为“东南佛国”。在这个时期,大量的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功臣塔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功臣塔的诞生,与吴越王钱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钱镠,这位出身低微却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人物,对临安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了彰显吴越国的繁荣昌盛,也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佛教的尊崇,他下令建造了功臣塔。这座塔,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更是钱镠统治下吴越国的象征,承载着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期许。
当你踏上功臣山,远远望去,功臣塔便映入眼帘。它那挺拔的身姿,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走近细看,你会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震撼。功臣塔为方型五级,总高25.3米,采用砖木楼阁式结构,是浙江现存最早的方塔,也是江南地区最早的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木塔的精巧与砖塔的坚固,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功臣塔的内部结构同样精妙绝伦。塔内每层都设有斗拱,每面有三组。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承担着重要的力学功能。它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地传递到柱子上,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稳固。每层的四壶门,不仅为塔内提供了采光和通风,还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美感。通道两侧的龛,原本供奉着佛像,虽然如今佛像已不复存在,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宗教氛围。通道顶部采用叠涩手法砌成的穹窿顶,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塔顶呈四坡状,上有生铁铸造的覆钵和宝瓶,安装在刹杵木上。不过,这些都是后代修缮时所加,原来的塔刹已无从考证。尽管如此,现存的塔刹依然为功臣塔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每当阳光洒在塔刹上,金光闪烁,与塔身的古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1982 年,功臣塔进行了落架大修。这次大修,不仅让功臣塔重焕生机,还为我们揭开了它更多的历史秘密。在塔身内外,考古人员发现了卯孔,内存被焚烧过的木构残件。这一发现表明,塔内外原有木构,这些木构可能是用来搭建楼梯、栏杆等设施,方便人们攀登和观赏。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火等原因,这些木构大多已被焚毁,只留下了这些珍贵的遗迹。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功臣塔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价值,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然而,围绕着功臣塔的保护和开发,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功臣塔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该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他们主张限制游客的数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功臣塔的破坏。在修缮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保持功臣塔的原汁原味。他们担心,过度的开发会破坏功臣塔的历史文化价值,让这座千年古塔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功臣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功臣塔,了解吴越国的历史文化。他们主张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功臣塔的宣传和推广,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提升功臣山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事实上,保护和开发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可以在保护功臣塔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它的魅力。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功臣塔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让游客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也能深入了解功臣塔的历史和建筑特色。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功臣塔,这座屹立在功臣山上的千年古塔,它见证了吴越国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它能够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围绕它的保护与开发的争论中,我们也应寻求一种平衡,既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又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毕竟,功臣塔不仅仅属于临安,属于杭州,它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我们为了它的未来而激烈讨论时,不妨多去功臣山上走走,近距离感受它的气息,在它的砖石纹理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思考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过去,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功臣塔,正等待着我们以智慧和敬意,续写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