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
出品 | 破茧商学府 作者 | 小九
“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这是现代人的日常写照,——一直在重复“仰卧起坐式”努力。
于是我们觉得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立flag、找人监督、搜自律方法......
当我们以为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不由自主又开始懈怠。
心理专家解说,你可以接受你的懒惰、隔绝你的情绪,爱自己感恩一切。
于是我们又躺平,来一句“只要我躺得够平,内卷就卷不到我。”但心里隐隐的焦虑和紧迫感却挥之不去。
我们似乎一直在来回摆荡:焦虑给了我们动能,所以从躺平状态摆向内卷状态;卷起来后,焦虑减少了,我们又摆回躺平状态......
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由问题驱动的。
所以当问题因为采取行动而改善了,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动机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也就是说,问题创造出一股张力,如果你解决了问题,张力就会趋缓。
我们陷入了“张力—舒缓”的摆荡结构里。
而在这种结构里,具有主宰作用的力量会从某个方向变成另一个方向,造成来回摆荡的行为。
一.识别潜藏结构当牛看见前方有一座山丘,它不会对自己说:“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闯过去。”
而是会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许还会避开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
换言之,山路的结构会决定它的行为。
如果河床始终没有改变,河水就会持续沿着它的路线流动,因为那是最自然的行进路线。
如果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不变,很有可能你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进。
每个结构内部都带有一种趋向于运动的特性,也就是从某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的趋势。
只是有些结构比较容易移动,有些则倾向于保持静止。
与砖头相较,轮子趋向于运动的特性更高。车子的运动倾向也高于摩天大楼。
一旦某个结构形成了,能量就会沿着这个结构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传递。换言之,能量会沿着最容易的路线前进。
只有找出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并改变它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心理学提供的方法无法解决结构问题,但行为却是因为结构而产生的。
大部分人给的建议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想要改变你的弥补性策略,但却不了解那些策略是因为某个潜藏结构而衍生。
比如你想减肥,但是健身节食一段时间,你又不受控制开始懈怠大吃。
懈怠大吃就是你的弥补性策略,你想弥补减肥期间受苦的自己。
别人只会建议你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己不去吃、怎么坚持锻炼。
却不了解真正的问题是,在潜在结构里,减肥行为是为了减轻焦虑,这种对抗焦虑的解决问题模式,形成了“张力—舒缓”的摆荡结构。
你在对抗环境,对抗“焦虑”这种内在因素的环境。
人们反抗或顺应这些内在因素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当成自己无法掌握和控制的。
例如:“我好生气,我必须离开房间一下”“因为恐惧,我在工作面试时没有好表现”“我跟父亲的关系不好,所以我似乎没办法和男人好好谈一场恋爱”
他们常常让情绪左右自己的生活,把情绪当成是否该反抗或者顺应环境的指标。
如果你习惯性地反抗或顺应环境,力量到底在哪里?显然,力量并不在你身上,而是在环境里。
这种结构意味着,你假设环境是有力的,而你自己是无力的。
你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然后选择顺应或者反抗环境因素。
学校所教的只是从有限的人生选择中去挑选“正确的”顺应方式。
“创造”与“反抗—顺应”的行为截然不同。
当你在进行创造时,你的力量就不会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境。也就是说,你的创造力并非来自环境,而是来自你自己。
因为本身的特性,创造会衍生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构。
你不会问:“怎样才能把这讨厌的情况给排除掉?”而是会问:“要透过哪一种结构,我才能创造出我想要的成果?”
解决问题是采取行动,排除某种状况——也就是排除问题。
创造则是采取行动,让某种事物出现——也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东西。
它不是在对抗冲突矛盾,所以独立于结构性冲突之外。所以它不会来回摆荡,只会螺旋性前进。
你自然就能够改变不好的习惯,因为自制力的根据并非意志力,而是策略性的选择。
你不是置身在左右为难的选择上,需要用意志力坚持好习惯、对抗内在外在环境。
而是置身在创造的过程中,你只有一条路——靠近创造成果的路。力量只源于你自己,无关环境。
创造者聚焦在创造历程上时,判断力会集中地发挥作用,与成果无关的其他可能性和选择都会消失。
所以无论你是否有负面的习惯,你都会创造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是一种自然倾向。
潜藏结构真正发生改变,能量自然流向所创造的成果方向。
如果没有创造成果的概念,你总是会面临接踵而至的新问题。
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你脑海里没有大致的轮廓,你的每一笔就都是在乱涂乱画。
只有创造,让你的每一笔都是在为脑海里的轮廓画面打基础。
你的每一笔,不是在对抗上一笔涂画造成的问题;而是在不断细化画面,让成果越来越完整、精致。
人类有丰沛的创造力,但是被禁锢了。唯有解除种种枷锁,创造力才能像一条河流,开始流动。
二.搭建“创造”结构创造者都是先从结果着手的。首先我们会先对自己想创造出来的东西有个概念。
这个原创概念可能很清楚,也可能只是个模糊的构想。两者都能指引方向。
但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1,扪心自问:“我想要什么?”
置身于“反抗—顺应”取向中的人,他们的核心行动力在于环境,而喜爱的东西与环境并无密切联系。
所以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把时间花在喜爱的东西上,也不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于自由选择,而是为了调解冲突。
而“创造”取向的人核心行动力就在于目标本身,所以能自由选择任何自己喜爱的事物。
养成自问“我想要什么?”的习惯,你会非常本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力量也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2,想清楚你想要的成果,不要受怎么达成成果的影响。
如果你在自问“想要什么”之前就先问了“怎样得到”这个问题,你能够做到的,就只是创造出与既有成果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当你首先想到的是程序,程序本身就会局限你能够采取的行动,因此限制了你在创造上的可能性。
而且,为了达成某个新的成果,我们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原创历程,因此若把自己局限在既有的创造历程里面,等于是扼杀了创造的自发性。
过程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创作出那种作品的手法而已。
成果才是目的,因此它永远比创造历程重要。
3,想清楚你要什么成果就好,不要管可能性的问题。
你必须把“你想要的”跟“你认为是可能的”区隔开来。
只有当你最后完成时,你才能确定某个成果是否有可能被你创造出来。
除此之外,其他想法都只是臆测。
4,总是从零开始。
当你构思想创造什么的时候,开始时要假设一切都不存在。
完全不去想过去的一切。只是聚焦在希望能看到什么东西问世。
身为一个创造者,你不再受制于过去的因果。因为在那一刻,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你不会被自己过去采取的任何行动困住,不用被迫摆脱自己讨厌的情况。
现在的你是完全独立且自由的。
三.开始创造用解决问题来创造我们想要的东西,是个不高明而且不恰当的方法。
它最多也只能舒缓现状,但很少能够达到最后的成就。
如果我们还处于解决问题的模式,一定会采取行动减少压力,其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曲解现实。
我们也许会找合理化借口,也许不予理会,也许将实况美化,或将它丑化,报喜不报忧......
而创造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对自己创造的东西保持客观的态度。
我们不需要欺骗自己做得好不好,不需要借由别人的认可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成功——只需要知道我们距离成果还有多远。
只有你自己有权利承认与确认你创作的东西是否完整了。
你也可以尽情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成独立于你的存在。你可能会成功或失败,但不会因此出现认同危机。
在“创造”的结构中,我们有完全的自主权。
同时,创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结构性张力,它就是由“你想创造的”与“你现在所拥有的”之间的落差构成。
而这个落差 ,就包含着能用于创造的力量。
当你有意识地聚焦你的愿景,并且客观地观察现状,你将会开始有办法把这个行动予以同化,最终让它变成一个习惯。
在同化的作用下,你会选择成为健康的人,而不是单单采取一些有益健康的行动。
你也会自然而然地把结构性张力融入内在,让它成为你内在结构的一股庞大的力量。
最终,我们终会创造出希望的成果!
只有找出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并改变它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案例、资料来源于罗伯特•弗里茨的《最小阻力之路》
||喜欢可以点赞、分享和推荐,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破茧商学府原创,不得擅自搬运到其它平台、端口和渠道。团队会定期检查各种违规侵权现象,一经发现,我们将保留证据并向其追究法律责任,严格处理,望一起塑造良好的原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