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曾经总是给武汉市“惹麻烦”的洪涝灾害,现在为何销声匿迹了呢?

武汉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历史原因主要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历史治理缺失有关联: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因为历史上受长江

武汉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历史原因主要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历史治理缺失有关联: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因为历史上受长江与汉江的冲击,造成了武汉市的地势低平(海拔多在10-30米),加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夏季易形成“江湖顶托”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洪水难以快速的排泄,而因此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每年汛期江河水位暴涨时,低洼区域易积水成灾。武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持续性的强降雨。1931年长江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天气,使得长江干流水位暴涨,更加剧了洪灾风险。 ‌

特别是在1931年汉口(武汉三镇之一)张公堤溃口事件中,官员们贪污防汛物资导致堤防失效,洪水肆虐长达2个月,造成数十万人受灾。此外,历史上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重视不足,这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影响。作为1931年的武汉大水灾是20世纪中国破坏性最强的一次自然灾害,对武汉城市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洪水持续133天,武汉三镇平地水深超3米,街道成河,商业停顿,城市基础设施瘫痪,百业俱废。长江、汉江水位暴涨,荆江大堤下段溃口后,18处决堤导致洪水横溢数百里,淹没16个省份。武汉有16.3万户家庭受灾,78万人受灾,22万人无家可归。

汉口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损失约22亿元(1931年币值),还倒塌了房屋5848间,农作物绝收3.2万公顷。洪水还导致交通瘫痪、食品短缺、物价飞涨,加剧了战乱年代的民生困境。而且,灾后疫情蔓延,霍乱、伤寒等疫病肆虐,这进一步的加剧了社会动荡。 那个年代的堤坝失修与腐败也是直接导致灾害加剧的原因之一:湖北省政府挪用堤防。经费用于鸦片贸易,导致张公堤等关键工程延误 ‌,1935年汉江洪水再次验证了防洪体系的脆弱性。武汉市是从解放后(1949年)就立即着手治理洪涝灾害,而治理洪涝灾害的重点从‌是长江荆江河段‌入手的。 ‌

1949年武汉解放后,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为应对持续肆虐的洪涝灾害,中共中央和中南水利委员会将治理重心放在荆江河段。该河段因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传统堤坝加固已无法满足防洪需求,必须采取分洪措施。1950年代初,荆江分洪工程启动,通过修建分洪区、进洪闸和节制闸,将超额洪水引入分洪区以减轻长江干流压力。这一工程有效缓解了荆江河段的洪水威胁,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治理的重要开端。武汉市早期治理洪涝灾害是从1954年开始的1954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武汉采取荆江分洪区蓄洪等措施,成功抵御此次特大洪水。

毛泽东主席为此次成功抵御特大洪水曾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武汉遭遇超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73天,16名共产党员在龙王庙险段立下“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展现了武汉这座城市伟大的“抗洪精神”。而且灾后迅速启动龙王庙险段的综合整治工程,通过退岸削坡、钢筋混凝土驳岸等措施,将险段改造为滨江景观公园。在2016年又建成了江南、后湖等泵站,抽排能力达1873立方米/秒;建设巡司河二通道等主干排水通道,构建了“外排为主、内涝为辅”的现代防涝体系。 ‌

武汉市在防洪治理的过程中,还将防洪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制定了《东沙湖水系调度方案》等,通过科学调度湖泊实现“人水和谐”。在长江龙王庙险段的治理过程中,通过了“削皮术”与“正骨术”的治理,从崩岸险段变为市民休闲公园,使得曾经的倒口湖、月亮湾等历史洪涝险段经综合整治后变成为城市的绿洲。武汉市治理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汛责任体系,建立“区包街、街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体系,明确全市16个山洪沟防治责任街镇、143个重点村的322名责任人,实现责任到人。其主要措施包括隐患排查与整改;工程设施升级;系统治理方案等。

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特别制定了城区内涝、山洪防御等专项预案,定期开展桌面推演和实案演练,以确保应急指挥体系能够协调联动。在群众教育与演练方面,通过培训、演练和发放手册提升群众自救能力,在重点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和避险路线指引。武汉市已经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搭建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区四级网络贯通,监控视频、地理信息等数据共享,形成全覆盖的防洪指挥系统。建立全市联动的洪涝防御体系,雨前预排、雨中联调、雨后检修,有效应对强降雨。 ‌

在应急响应体系方面:组建专业抢险队伍,建成排涝应急基地,可支援其他地区抗灾,形成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网络。‌1998年抗洪‌:32名守闸人面对29.43米洪峰坚守“生死牌”,以竹竿探洞等壮举守护城市安全,形成“抗洪精神”。 ‌2020年汛期‌:汉口江滩首次全面行洪,实现“洪峰过境、市民闲庭信步”的从容,得益于系统治水能力提升。在生态治理成效方面:‌长江生态廊道‌:82.89公里江滩全线贯通,南岸嘴、汉口江滩等特色段展现防洪与生态融合,连续4年劣Ⅴ类湖泊“清零”。 ‌截至2025年9月,武汉市已连续‌19年‌未发生洪涝灾害,曾经的洪涝灾害区已经变身为风景秀美的江滩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