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刚装修好,想趁着天热通风,天天都开着窗,不料遭了殃。
因为住得远,为了不用每天来回开关窗,就把全屋门窗打开,结果“通风遇上台风”,导致室内“水漫金山”——崭新的木地板泡水起鼓、定制柜体受潮变形、墙面留下水渍……损失惨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装修完工后的通风环节,绝非“开窗开门”那么简单。科学通风,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来聊聊通风的“门道”。
一、小心“通风变踩坑”!
装修完想多通风散味,想尽快入住的心情无可厚非,但用错方法,通风就成了“灾难”,下面这4个坑要特别注意:
①天花、墙面开裂:许多业主不知道,装修材料如墙面腻子、乳胶漆等需要稳定的环境完成后期固化。尤其是刚完工的前1个月,墙面、天花的涂料、腻子还没彻底干透,此时若长时间开窗强风通风,或在温差大的天气(如夏季正午、冬季寒潮)开窗,会容易让表面涂层开裂。

建议:刚完工的墙面,建议先阴干3-5天,再逐步增加通风强度,避免“急吹”导致开裂。
②灰尘入侵,新家“未住先旧”:若小区周边有建筑工地或位于马路旁,长时间的通风,会“引灰入室”。细微粉尘会嵌入布艺沙发、附着于定制柜体表面。一旦粉尘与潮湿空气结合,形成泥渍,便难以彻底清除。原本崭新的新家,通个风就变得灰蒙蒙,看着特别闹心。

建议:不用长时间通风,因为甲醛没释放,开窗也没用,不如不定期去开窗通风,比如每天通风2-4小时。
③水漫金山,心血全毁:开头提到的“台风天忘关窗”不是个例,很多人通风时没关注天气,若是遇上台风、暴雨没关窗,雨水侵入室内,不仅会损坏木地板和家具,还可能引发电路短路、墙面霉变。

建议:通风前要看天气预报,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就不要开窗通风了。
④家具开裂变形:实木家具、定制柜体若长时间被阳光直射,会导致漆面褪色、木材局部脱水开裂;而持续的大风直吹,则会加速木材水分流失,造成变形、接缝松动。

建议:实木家具,应避免靠窗摆放或使用纱帘遮挡。
二、新房如何散味更快?
既然盲目通风有风险,如何才能科学加速甲醛散发,早日放心入住呢?关键在于“加速释放”与“有效排出”相结合:
①通风是王道:很多人纠结“用活性炭、绿植、公司除甲醛是否有效”,其实最靠谱的还是通风——甲醛易挥发,通过空气流通能把室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去,既不花钱,效果又好。但通风不是“24小时开窗”,要讲方法——

无论是用什么方法,都建议通风3-6个月再入住,入住后也别门窗紧闭,白天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②保持温湿度:保持室内温度相对稳定,尤其是冬天,要避免忽冷忽热,通风完室内温度低了,建议开会儿暖气。湿度保持方面,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70%。没加湿器的,可以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用拖把将地砖拖湿。

③善用新风系统:对于不便开窗的家庭(如临街、雾霾地区),建议安装新风系统,即便不开窗,它也能长期置换室内外空气,将甲醛直接排出室外,还能避免灰尘入室。若预算有限,也可以在每个房间装壁挂式新风机,比全屋新风系统便宜,效果也不错。

三、容易被忽略的甲醛源头:
很多人以为“只有装修才有甲醛”,却忽略了软装细节的“隐藏甲醛源”,其实除了硬装,下面这些也是装修污染的重灾区:
①布艺类:如窗帘、床垫、布艺沙发新的窗帘、布艺沙发、床垫等布艺,在生产定型过程中可能使用含甲醛的助剂,床垫中的椰棕层若用劣质胶水粘合,也会持续释放甲醛。

应对方法:窗帘、沙发垫等可以先洗一遍(甲醛易溶于水),床垫可以放在窗边能照到阳光的地方晾晒通风。
②收口胶类:如玻璃胶、发泡剂定制柜收边、门窗收边、台面接缝处使用的玻璃胶和发泡剂,甲醛含量高,且味道大,散味慢。

应对方法:最好别用安装师傅的“免费”玻璃胶,自己买几支“环保”玻璃胶。
③柜子内部:如抽屉、斗柜抽屉、榻榻米通风极差,是甲醛堆积的“重灾区”——板材本身含甲醛,柜子内部空间小、通风差,甲醛容易闷在里面,就算外面通风再久,打开柜子还是会有异味。

应对方法:散味时务必将所有抽屉、柜门打开,入住后放入活性炭包(每月晾晒或更换一次)辅助吸附。
总结:
很多人觉得“开窗=通风”,却忽略了通风里的“门道”,反而会让新家遭罪——错误的通风方式,会让墙面开裂、家具变形、新家泡水,反而得不偿失。治理装修污染没有捷径,合理通风是关键。入住后,也别忘了养成每日开窗通风的习惯,让新鲜空气常伴,住得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