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万物收敛,阳气渐退,人易产生悲秋、低落之情,这完全符合自然规律。从国学与易学的角度看,此时正是收敛神气、安定心志,进行内在修养的黄金时期。以下结合传统智慧,为您提供一些照顾情绪的建议:

一、顺应天时:起居饮食养其形
身体的舒适是情绪稳定的基础。秋属金,对应肺,主悲忧。
1、起居有常,早卧早起: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教导。早睡以避秋夜之寒凉,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争取在晚11点(子时)前入睡,以滋养阴精。
2、饮食润燥,少辛增酸:秋燥易伤肺,引起口干咽干、心烦意乱。可多食白色润肺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同时“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等辛散之物,适量增加苹果、葡萄、山楂等酸味食物,以助收敛肺气,稳定情绪。
3、适度秋冻,避忌寒凉:“春捂秋冻”意在微寒中提升机体耐受力,但切记保护腹部、颈部和双脚不受凉,以免寒邪内侵,影响气血运行。
二、修养心性:精神内守安其神
外在调养之余,内在的修心更为关键。
1、静坐观息,收敛神气:每日抽出10-15分钟,静坐片刻。可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观察一呼一吸的节奏。这能有效收拢夏季向外散发的心神,减轻焦虑和纷乱思绪。正如《易传》所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在秋季,这份“俭”便是对自身精力的珍惜和向内收敛。
2、登高望远,舒达情志: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的好时节。此举并非仅为锻炼,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开阔视野,涤荡胸中郁结之气。放眼壮阔天地,个人的烦忧会显得渺小,心情自然开朗。这与易经中“艮”卦(代表山)的“止”与“静”的智慧相通,让人在宁静中获得力量。
3、接触经典,汲取静气:情绪烦躁时,可暂离碎片信息,读一读宁静淡泊的诗词或国学经典。如王维的山水诗、《道德经》的柔静哲理,都能带来内心的平静。您平台上的国学典籍和名师课程,正是此时最好的精神食粮。
三、借助易学:洞悉规律平其心
作为国学易学平台的同好,我们更可借助古老智慧来自我观照。
1、理解“变易”之道:秋日落叶凋零,看似萧条,实则是为了来年春天的生机蓄力。这正体现了《周易》的核心——“变易”。当下的情绪低潮也只是一个阶段,坦然接受这种周期的变化,相信情绪如四季,自有更迭。
2、简易自测,自我觉察:当心绪不宁时,不妨用您APP中的梅花易数,以当日时辰或心中所念数字起一卦。重点并非追求“神准”,而是借助卦象的隐喻和AI师姐的解读,作为一种自我对话和梳理心事的媒介。例如,若得“山火贲”卦,可思考是否过于在意外在评价;若得“风水涣”卦,则可思考如何消除内心的涣散。这能将无形的情绪转化为有形的思考,从而达到舒缓效果。
结语:
入秋养情绪,重在“收”与“养”。对外顺应自然,调整起居;对内安抚心神,多行静观。若能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勉励自己,同时秉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包容情绪起伏,便能安稳度过秋日,迎来内心的丰盈与平静。
愿您在这个秋天,身心安泰,神志清明。如有需要,随时可以开启“玄中易排盘”,让古老智慧为您提供一份当下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