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儿。南京大学有一位 33 岁的青年教师东思嘉,她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本应有着无比灿烂的未来,却突然离世,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咱们一起来探寻一下。
东思嘉,那可是妥妥的学霸。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之后远渡重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拿下博士学位,又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她在海洋碳封存、溶解动力学、矿物界面反应等领域深入钻研,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过一作子刊。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的准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还获得过众多荣誉,比如 202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青年首席培训计划、2023 年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等。可以说,她是科研界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却离开了我们。我们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因为她的合作团队在论文致谢中对她致以哀悼。而关于她离世的原因与具体时间,目前并没有官方的确切说法,只知道是在2025年上半年去世的,有知情者透露她疑似在住处轻生,且其家人选择未对外公开具体死因,学校也表示应当尊重这份隐私。
但这背后,真的没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在高校的学术圈里,青年教师们面临的压力可不小。就拿“非升即走”的制度来说,这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规定的几年时间内,他们必须在顶级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要拿到国家级项目,还得带出能独立做研究的学生,否则就会被解聘。这可不是简单的要求,而是底线。东思嘉回国时,虽然带着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可在这个考核体系里,也仅仅只是个“起跑线”,根本算不上优势。她得在 3 年内,再发表至少 3 篇顶级SCI 论文,拿到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还要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参加竞赛。现在科研竞争如此激烈,论文审稿周期长,项目申请成功率低,要达到这些指标,谈何容易。
除了这些硬性的考核指标,还有各种“隐形压力”。合作方对她满怀期待,学校也有诸多要求,学生们信任她,外界还因为她留美博士、青年人才的身份,觉得她肯定无所不能,这些看似正面的评价,实则成了束缚她的“无形枷锁”,让她丝毫不敢懈怠。她没有退路,作为南大毕业又回南大任教的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如果考核不通过,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还会被别人质疑能力不行。而且她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就付诸东流了,所以只能咬牙硬撑。
其实,东思嘉的故事并非个例。据公开报道,从 2024 年到现在,国内高校已经发生了 7 起 40 岁以下教师非正常离世的事件。有位 35 岁的副教授,因为项目评审拖延,自己垫了十几万经费,还不上钱,又担心考核不通过,焦虑到整夜失眠,最终因突发疾病离世;还有 38 岁的讲师,评职称多次失败,看着身边人都晋升了,自己却停滞不前,长期抑郁,选择了极端方式;32 岁的博导,为了平衡科研、教学和家庭,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长期过劳,身体垮掉后再也没能站起来。这些年轻教师,都是高校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才华、有热情,对科研充满热爱,却在压力和困境中纷纷倒下。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高校来说,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非升即走”这样的考核制度了?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更畅通的沟通和申诉机制,减轻过度内卷的压力,避免“唯成果论”压垮这些青年学者,让他们能在有保障、有温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呢?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也要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千万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要学会适当放松,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希望东思嘉老师的离去,能让我们更加珍视生命,推动整个社会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工作与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