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新冠不仅伤肺!研究发现:还会加速大脑衰老,男性风险更高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如今,新冠病毒已进入周期性流行阶段,虽然大规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如今,新冠病毒已进入周期性流行阶段,虽然大规模的疫情高峰已过,但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讨论从未停止。此前,嗅觉味觉丧失、持续疲劳等后遗症就常被人们热议,而近期一篇声称感染新冠可能使人“变笨”的研究,更是引发了公众对新冠长期影响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图源:CMT

脑扫描揭秘:新冠对大脑的隐秘损伤近期,一篇发表自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针对新冠疫情与大脑老化关系的开展了专项分析。他们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纵向神经影像数据,旨在探究新冠疫情对大脑健康的影响。

研究团队首先从15 334名健康参与者中提取了数百种多模态影像特征,通过这些特征训练出大脑年龄预测模型。之后,将该模型应用于996名拥有两次磁共振成像扫描数据的健康参与者。这些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是两次扫描均在疫情前完成的对照组,另一组是一次扫描在疫情前、一次在疫情后的疫情组。

研究结果显示,疫情组平均脑老化加速5.5个月。从性别维度来看,男性参与者的脑年龄差距比对照组平均高出6.8个月,女性则为4.3个月,男性在疫情下大脑老化加速的程度远超女性。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参与者,如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脑年龄差距较对照组平均高出8.1个月,而中高收入且工作稳定人群的脑年龄差距较对照组平均高出3.9个月,这充分显示出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人群,大脑老化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

图源:CMT

在认知测试中,也能看出明显差异。例如,在针对语言流畅性、注意力维持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测试中,感染新冠的参与者平均得分较未感染组且脑年龄差距未明显增加的人群低了12.5%;在信息处理速度测试中,感染组完成相同任务的平均时间比未感染组多耗费了17.3%,且这种下滑程度与脑老化加速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综合这些研究数据可以得出,新冠病毒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疫情带来的间接影响,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导致大脑老化加速,并且这种损伤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同时还会影响认知功能。

多系统受累:新冠后遗症的多样表现

新冠后遗症指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仍持续存在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也常被称为“长新冠”。“长新冠”发生的病理机制可能是新冠病毒利用并结合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上的细胞膜受体,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许多器官中高度分布和表达,包括肠、肾、肺、脑、心脏和一些免疫细胞。研究指出,即使是轻度新冠康复者,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概率仍高达10%~35%。

呼吸系统损伤:呼吸不畅的持续困扰

新冠病毒对呼吸系统的损伤较为常见且持久。相关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在感染3个月后,仍有不少人受呼吸道症状困扰,其中71%的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29%的患者伴有咳嗽,24%的患者存在肺部疼痛。

肺纤维化是新冠感染潜在的严重长期并发症,而一氧化碳弥散量减少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的表现。一项纵向多中心研究发现,患者出院60天后,有42%的人一氧化碳弥散量降低,100天后仍有36%的患者存在此症状。这意味着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受到了影响,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会更容易感到气短。肺纤维化的发生通常与严重的呼吸道炎症和损伤有关,长期吸氧可能导致肺内氧化压力增加,维持炎症状态,最终激活纤维化途径。此外,长期的呼吸道症状还可能由肺部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损伤若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呼吸负担。

精神或神经系统损伤:从脑雾到认知障碍的多重挑战

精神或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在新冠康复者中表现多样,且影响深远。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的大脑可能会出现退行性病变。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对785名年龄在51-81岁间的英国老人进行纵向脑成像扫描发现,在与嗅觉、事件记忆直接相关的眶额叶皮质和海马旁回脑区,感染过新冠的患者灰质厚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与未感染者相比,受感染组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少了0.2%-2%。感染者的嗅觉相关区域平均每年损失率为0.7%,其中,海马旁回脑区、初级嗅觉皮层的损伤率高达1.3%-1.8%,而普通老人的海马旁回每年平均损失率仅为0.2%-0.3%。

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潜在长期影响。该研究聚焦新冠病毒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的关联,通过对人类视网膜组织和视网膜类器官的实验发现,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可诱导β-淀粉样蛋白在这些神经组织中异常沉积。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病理变化能反映脑部情况,研究观察到新冠患者的视网膜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升高,且部分淀粉样蛋白斑块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共定位。这种病理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相似,提示新冠感染可能通过诱导类似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参与长期神经系统损伤。

心血管系统损伤:轻症也可能留下心脏隐患

Nature Medicine杂志曾发文指出,新冠轻症感染也可引起心脏长期后遗症。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专家介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易出现心肌损伤、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而未住院轻症患者康复后也常有呼吸困难、胸痛的困扰,只是有时查不出异常。

研究人员收集了362名轻症患者的数据,确诊3个月后,其中252人出现心脏症状,130人症状较轻,113人为中度,9人症状严重到限制正常生活。最常见的是62%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呼吸急促,其次是28%的心悸及27%的非典型胸痛。确诊1年后,仍有198人(即57%)存在心脏症状,且女性比例更高。

此外,“长新冠”患者中发生心脏纤维化、内皮功能障碍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很普遍,尤其在重度感染患者中可能发生心肌炎和急性心肌细胞损伤。有研究对100例新冠康复者进行检查,发现60%有心肌炎,78%有其他心脏异常,且这些心脏病理变化与新冠感染的初始严重程度无关,即使是轻度或无症状的新冠感染患者,也可能发生心肌炎症。这意味着新冠对心脏的损伤可能是隐匿的,需要长期关注。

内分泌系统损伤:代谢紊乱的潜在风险

新冠感染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对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除了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急性期的风险增加外,这一患者群体似乎也更容易进展为“长新冠”。在严重的感染期,炎症反应可能促进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紊乱,而新冠感染和糖尿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危重疾病,通过引发气道高反应性及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新冠感染患者呼吸衰竭和心肺衰竭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新冠感染患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存在的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的情况下,高血糖的发生率更高。研究发现,与非新冠青少年相比,新冠青少年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倍以上。一项针对600055人的研究也显示,新冠感染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且这种风险在中重度感染患者中更常见。

其他后遗症:身体多部位的连锁反应

新冠后遗症还可能波及身体其他多个部位。有研究发现,急性新冠感染患者中,5%住院患者和31%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被认为是重度新冠感染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早期发现和管理这种危急状态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长新冠”患者可能还会因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引起微血栓,不进行血栓预防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同时,有研究者观察到患者感染后的消化系统症状持续存在,包括胃酸倒流、腹胀、嗳气、呕吐、腹痛、直肠出血、肝损伤和胆管病等消化后遗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持续困扰。

科学防控:新冠的预防与治疗之道

预防为主:筑牢健康防线

预防是应对新冠的首要环节。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尽量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机会。佩戴口罩是物理阻隔病原体经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重要方式,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重症率和病死率。尽管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突变较快,但疫苗对包括流行变异株在内的多种毒株仍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此外,新冠病毒不耐热,56℃温度下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75%乙醇、双氧水和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因此,做好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保持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也能有效预防感染。

治疗有方:精准应对病症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诱发细胞炎症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对于无症状和轻症患者,通过休息和对症治疗可以自愈,新冠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对于核酸阳性的中重度患者,需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发热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咳嗽严重者给予止咳化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相应的氧疗方式;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强龙。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新冠病毒药物,如RNA聚合酶抑制剂莫努匹韦,适用于轻度到中度患者,口服5天可明显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蛋白酶抑制剂帕罗韦德,由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组成,对轻至中度且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的患者疗效较好,对多种变异株均有效。

中医治疗方面,新冠属于疫病范畴,采用解表药和清热解毒药对症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但规范性治疗仍需及早应用抗病毒药。

总结

新冠病毒虽已进入周期性流行,但其后遗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大脑老化加速到多系统的多种后遗症,都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对新冠后遗症的种类、表现及影响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应对新冠时,预防是关键,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及后遗症发生的风险。对于已感染的患者,及时、科学的治疗和对后遗症的关注干预,有助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新冠后遗症的研究,深入探索其机制,完善预防和治疗策略。公众也应正视新冠后遗症,了解相关知识,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共同守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Mohammadi-Nejad A R, Craig M, Cox E F, et al. Accelerated brain ag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 6411.

2、Miller S J, Dhodapkar R M, Sutova H E, et al. SARS-CoV-2 induces Alzheimer’s disease–related amyloid-β pathology in ex vivo human retinal explants and retinal organoids[J].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27): eads5006.

3、薛建华,徐德武,单雪晴,等.新冠康复者的常见长期后遗症研究进展及健康管理对策建议[J].华南预防医学,2024,50(02):191-194+198.

4、凌云,张丽荣,彭军,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药物治疗进展[J].转化医学杂志,2022,11(03):192-195+187.

5、傅昭仪.大批患者出现新冠后遗症,或造成大脑损伤[J].人人健康,2022,(09):15-16.

6、本刊讯.《自然医学》|新冠轻症感染可引起心脏长期后遗症[J].人人健康,2022,(18):8.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薄荷

审核:木槿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