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王朔,那个昔日在中国文坛翻云覆雨的人,如今再次被舆论推至聚光灯下,不过这一次,不是因新作或者与大佬们的交锋,而是他主动谈及死亡和家事,多少令人唏嘘。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痞子文学”肆意挥洒的年代。王朔的小说曾经启蒙一代人,是北京文化圈无法避开的风景。
他奉行戏谑和调侃,笔下刻画着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沈旭佳、徐静蕾,几乎成了那一段风流往事的注脚,有人膜拜、有人批判,可谁都不能否认他真实而张扬的生命力。
这些年他消失得无声无息,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一直困守在一座老旧的四合院中,苟且度日。
镜头再对准他时,只见一个明显苍老的文人,窝在老沙发里。昂贵的吊灯和挂画没能掩盖残破墙皮和生锈暖气片的衰败。
屋内空气湿冷,漏雨更是一场持续的劫难,记忆中的“风流倜傥”早已不见踪影。
王朔说自己现在只希望北京多些晴天,不再害怕每一次雨水暴涨。
和他做伴的,只剩女儿、外孙偶尔遗落的玩具。
他自嘲是“孤家寡人”,也不讳言身体的每个细节:干眼症成常态,失眠缠身,痛风和高尿酸更是与日俱增。
卸下曾经剑拔弩张的锋芒,他像每个普通老人一样,为饭桌上的一道肉菜心生向往,看美食短视频时只能默默咽口水。
好友们各有归路——冯小刚依旧活跃银幕、姜文不断突破,葛优还是万众瞩目的影帝,徐静蕾亦自有成就。
而王
朔,则靠旧友的帮助将日子敲打过下去。他坦言“晚年落寞”年轻时的热血如同昨日黄花”,往日的情谊终难再聚。
最引人议论的还是关于“死”的那句“只能死在北京”。他说得轻描淡写,好像离自己很远,却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衰老。
他预测自己可能哪天会突然“中风过去”,甚至转述女儿王咪的半开玩笑:“别死家里,不然房子难卖。
”这句话听起来滑稽,落到王朔心头却添了一抹苦涩。他眼圈微红,但也明白,亲情的疏离不是一朝一夕造成。
这一切,不能不提王朔人生轨迹的大转折点。他从不缺女性伴侣,但真正深刻的感情始于沈旭佳,青春年少时,那位舞蹈学校的女神。
王朔靠手写的情书攻陷芳心,两人在狭小空间里并肩熬过贫穷,经历了文学的苦与乐。
沈旭佳对他的爱在很长一段时光里坚定而执着,甚至把工资贴补家用,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热烈浪漫之后,总归要回到生活琐碎。当王朔成名,各类应酬缠身,两人渐行渐远。最终“七年之痒”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当年的情变轰动一时。徐静蕾的介入,让脆弱的家庭彻底裂开。沈旭佳带走了女儿,远赴美国。
王朔与女儿王咪成长的每一步,都成了遥不可及的记忆。
这些痛,在他为女儿写的里清楚可见,却永远无法修复父女间的那道裂痕。
直到王咪结婚,王朔缺席成一生的遗憾。如今两人的交流,也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问候罢了。
王朔写尽人间百味,却始终没有写好自己的一生。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盛名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真正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它藏在点滴亲情和安稳的老去中。
或许,经年之后无人再记得那个“叛逆”的王朔,只剩下老北京胡同深处,一个老人对过往的无声凝望,以及那句“别死家里”里未说出口的孤独。
你怎么看待晚年的王朔,对他和女儿的关系又有什么想说?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也希望所有人都能珍惜亲情,不要等到无力挽回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