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对错的评判往往不取决于事实本身,而取决于当事者的强弱对比。你弱小时,呼吸都是错的;你强大时,做什么都有道理。因此,与其纠结于自证对错,不如专注提升自身实力。
▂▂▂▂
十九世纪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作品中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贫困的公务员在宴会上不小心打喷嚏溅到了将军身上,他反复道歉,最终却在恐惧与压抑中走向毁灭。这并不是一则单纯关于阶级的故事,更像是一面照出世态真相的镜子——很多时候,对与错并不由事实界定,而由你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
这让人想起哲学家尼采的断言:“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我们或许不愿承认,但现实常常如此:你站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你能发出多大的声音,也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听见你的声音。
▂▂▂▂
我有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三年前刚开始创业时,参加过不少行业交流会。那时他粉丝不多,影响力有限。每次他提出观点,常常被在场的“大佬”轻轻带过,甚至直接打断。有一次,他针对内容创作提出一个颇为新颖的方向,话还没说完,对面一个已有百万粉丝的创作者就笑了:“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还是先做好基本功。”
两年后,这位朋友的账号做起来了,粉丝量突破了五十万。同样规格的交流会,他再次提出类似的观点,这次全场静听。结束后,当初笑他的那位创作者主动过来握手:“你刚才讲的点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多交流。”
他还是他,观点还是那个观点,不同的是他所处的位置变了。
▂▂▂▂
学术界也有类似现象。2010年,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将一份完全相同的论文分别署上知名教授和博士新生的名字,投递给多家期刊。结果令人深思:知名教授版本的录用率远高于无名新手。论文内容一字不差,评审者却因作者身份的不同而对内容的评价产生了巨大偏差。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追求的真理,到底是对事实的判断,还是对权威的盲从?
▂▂▂▂
我曾共事过的一位设计师,在公司里总是被挑刺。客户反复修改他的设计方案,项目经理也常对他的作品提出各种质疑。直到有一天,他参与的一个项目获了国际大奖,他的名字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回公司后,他发现一切突然变得顺利了——同样的设计风格,同样的工作方式,但客户变得信任了,项目经理也变得尊重了。
有一次聚餐时,他苦笑着说:“原来让人闭嘴最好的方式不是辩论,而是成功。”
▂▂▂▂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社会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这个位置决定了你的话语权和被认可度。当你处于场域边缘时,你的声音需要穿过层层屏障才能被听见;当你走向中心时,声音自然会获得 amplification(放大)。
这不是教人世故或妥协,而是希望我们能够认清一个现实:在你不够强大时,遭遇质疑和非议几乎是必然的。但与其耗尽心力与人争辩对错,不如将这些时间用于提升自己。
▂▂▂▂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有一段话发人深省:“‘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那些质疑与否定,何尝不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碰撞?当我们能够从这些碰撞中汲取力量而非怨天尤人时,我们就已经开始走向强大。
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公平,确实如此——它从不承诺给每个人同样的起点和待遇。但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始终给那些坚持成长的人留着一条向上的路。
当你逐渐强大,你会发现曾经的那些争论已悄然消散。不是世界突然变得温柔了,而是你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也拥有了不同的视野。
最终,不是世界定义了你,而是你定义了世界看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