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特朗普70分钟狂提中国41次,改口了:合作比击败更强

2025年11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栏目播出的专访引爆全球舆论。特朗普在70分钟内狂提中国4

2025年11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栏目播出的专访引爆全球舆论。

特朗普在70分钟内狂提中国41次,平均不到2分钟就提及一次,远超其他国家。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一手掀起对华贸易战的政客,竟公开表态“通过与中国合作,而非将其排挤出局,我们可以变得更壮大、更好、更强”。

就在其表态当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同步释放“美方无意同中国脱钩”的信号,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此前刚宣称要继续对华展开301调查。

一边释放合作善意,一边延续强硬施压,这种分裂背后究竟是战略转向还是政治表演?特朗普的“改口”又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利益棋盘的拉扯

特朗普的“合作”表态,本质是美国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碰撞后的妥协产物。这种妥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国经济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已无法回避。

2025年10月中国实施稀土出口最严管制后,美国科技与军工领域瞬间陷入焦虑。

稀土作为F-35战机、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原材料,中国不仅手握全球4400万吨储量(占全球总量的48.9%,数据源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报告),更掌控着超90%的分离提纯产能。

USGS此次统计口径较2023年有所调整,将越南、巴西等国此前未纳入统计的未探明稀土资源计入全球总量,即便如此,中国在稀土核心产能环节的优势仍未动摇。

农业领域的压力同样尖锐。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关税战直接导致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的大豆堆积仓库。

这一群体是特朗普的核心选票基本盘,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选票支持率的直接流失。

截至2025年2月,美国联邦债务已达36.2万亿美元(数据源自美国财政部TIC报告),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25年长期预算展望指出,若计入社保、医保等隐性债务,这一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持续7年的关税战早已反噬自身,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200美元购买涨价商品。

华尔街与跨国企业的诉求更直白,中国43.82万亿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背后,是不可替代的市场红利,脱离中国供应链意味着企业成本飙升与利润缩水。

美国内部的利益撕裂清晰可见。USTR的301调查延续了传统强硬派的惯性思维,试图以单边制裁逼迫中国让步。

特朗普与贝森特的缓和言论,则精准回应了华尔街、农场主与科技企业的诉求。

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对华政策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无法承受脱钩的经济代价。

特朗普的表态,实则是在不同利益群体间寻找平衡的政治策略,毕竟选票与金主的支持,都是其政治生涯的核心支柱。

全球议题的倒逼

国际舞台的现实困境,让特朗普不得不承认“合作比击败更强”的硬道理。在俄乌冲突的调解中,美国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特朗普曾试图单方面主导和谈,却发现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引发盟友或俄方的强烈反对。

中国提出的“劝和促谈”方案,因同时尊重乌克兰主权与俄罗斯安全关切,成为唯一能被双方接受的框架。

这种不可替代的中立角色,让美国意识到没有中国参与,全球重大地缘议题难以破局。

气候变化谈判更凸显中美合作的必要性。

作为全球前两大碳排放国,中美在减排技术研发、碳交易体系对接等领域的协作,直接影响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仅靠美国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应对。

类似的逻辑同样适用于伊朗核问题、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议题,这些挑战的全球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有中美两个大国的协调配合。

美国的“霸权式外交”在全球南方已显现疲态。

特朗普试图通过削减对外援助逼迫发展中国家选边站,却眼睁睁看着中国通过基建投资与南南合作赢得支持。

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的落地,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互利合作的实际价值。

这种对比让美国明白,在全球治理中,合作远比对抗更能凝聚共识。

特朗普的表态,实则是对“美国无法单独解决所有国际难题”这一现实的承认,也是为美国经济复苏创造稳定外部环境的务实选择。

表态背后的算计

剥开“合作”言论的外衣,不难发现特朗普的核心逻辑仍是其一贯的交易主义思维。

他在专访中展现的矛盾性极具代表性:前脚赞叹中国稀土产业实力,后脚就强调要限制芯片对华出口;嘴上说着合作明智,转头就呼吁盟友推进“去中国化”。

这种左右摇摆并非逻辑混乱,而是精准的政治传播策略。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经营困境,正是这种策略矛盾的缩影。

该公司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10-Q报告中披露,因美国商务部对华芯片设备出口限制,公司预计将面临7.1亿美元营收损失,股价已出现明显下跌。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稀土管制并未直接导致该公司损失,而是主要影响其下游客户。

如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量,间接导致设备需求下滑。美国六代机量产计划之所以蒙上阴影,也与上游稀土供应链紧张导致的军工生产受阻直接相关,而非应用材料公司的设备供应问题。

回顾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轨迹,这种“变脸”早已形成固定模式。

2018年他签署备忘录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2019年持续扩大制裁范围,2025年4月再次加税,7月却因企业反噬转向温和,10月又威胁加征100%关税。

每一次转变都与国内政治周期高度同步:选举临近时就强化对华强硬以煽动选民情绪,企业施压加剧时就释放缓和信号以平息不满。

2017年他曾宣称“愿意与中国一起维护世界和平”,疫情期间却扬言“切断与中国关系可省下5000亿美元”,这种反复无常的本质,是将中美关系视为服务国内政治的工具。

特朗普的“妥协”绝非战略性转向,而是基于实力对比的务实调整。

2021年安克雷奇会议上,美国还秉持“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傲慢;随着中国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反制能力不断增强,美国逐渐意识到中国不是能随便拿捏的“软柿子”。

全球前十大新能源企业中有七家来自中国,量子计算、6G等领域的突破更让技术封锁失效。

中国的回应尽显定力。外交部以“注意到相关报道”轻描淡写带过,背后是产业链升级、科技攻关与对外贸易拓展的扎实行动。

稀土产业持续完善、半导体自主化加速推进,中国用发展实力回应着外部噪音。这种“你跳你的踢踏舞,我修我的高铁桥”的从容,正是对特朗普策略性表态的最佳回应。

特朗普70分钟的密集表态,最终指向一个清晰结论: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中美早已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

美国内部的利益撕裂、全球议题的现实需求与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共同让“合作”成为无法回避的选择。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特朗普的“友善”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一旦美国认为有机可乘,仍可能重拾打压手段。

这场看似戏剧性的“改口”,本质是实力博弈下的必然结果。

它再次证明,国家间的关系终究由实力决定,合作共赢才是跨越分歧的唯一路径。

无论美国政客如何表演,中国坚持自身发展节奏、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绝不会因外部言论的摇摆而改变。

信息来源:

视频丨美最高法院将就政府关税政策举行听证会

2025-11-05 11:09·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