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后台数据,单量确实是上去了,但一算利润,心都凉了半截。广告费比平时翻了近一倍,折扣还得比平时深,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一位主营家居用品的亚马逊卖家无奈道。
今年10月7日至8日,亚马逊秋季大促(Prime Big Deal Days)在全球16个站点同步开启。然而与平台宣传的“年度最佳折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卖家们普遍遭遇了“单量涨、利润跌”的尴尬。
在各大卖家论坛和社群中,一位卖家的感慨引发了广泛共鸣:“参与平台大促就像饮鸩止渴,不参加没流量,参加了又亏钱,我们正在陷入两难困境。”

一、虚假繁荣?秋促销战报背后的利润困局
这个秋天,亚马逊卖家的心比天气还凉。国庆假期刚结束,跨境卖家们还没来得及从假期的慵懒中回过神来,就遭到了亚马逊秋季大促的当头一棒。
2025年亚马逊秋季大促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6个站点,且各站点促销时间有所延长。日本站提前从10月4日起开跑并持续至10日;加拿大、澳洲、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紧随其后,促销战线一口气拉到13日。
然而大促的延长并未带来预期的销售热潮,反而让不少卖家陷入“单量增长、利润缩水”的尴尬境地。一位深圳卖家透露,其一款主打产品平时每天能稳定出20-30单,秋促期间虽然每天有60多单,但广告费却飙升。
算上折扣和促销费用,每单利润还不到平常的一半。看着单量上涨,却笑不出来。
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卖家用一个字总结了今年的秋促——惨。“广告猛烧,单倒是没出几个”、“我是真差到睡不着,比平时还差,到底谁在爆单啊?”成为众多卖家的真实写照。
二、 流量困局:ACOS飙升350%,广告费烧得比订单快
ACOS(广告成本销售比) 作为衡量广告效果的核心指标,在此次秋促期间成为不少卖家的痛点。正常情况下,合理ACOS应该控制在30%-50%之间,但今年秋促期间,不少卖家的ACOS飙升到令人咋舌的水平。
“广告销售额比之前还要少,广告费用却很高,ACOS已经357% 了。”一位卖家在跨境社群中晒出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这意味着每获得100美元销售额,就需要投入357美元的广告成本,显然是赔本买卖。
为何会出现如此高的ACOS?首先是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亚马逊站内竞争日益激烈,关键词竞价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亚马逊站内流量分配机制更加倾向于品牌卖家和大广告主,中小卖家即使用更高的出价也难以获得优质曝光位。
亚马逊站内的广告“内卷”已到了白热化阶段:头部品牌与重投广告的大卖凭借资金优势,牢牢占据了核心流量;中小卖家即便咬牙加价投放,换来的往往只是“高曝光、低转化”的尴尬局面。

三、消费降温:通胀压力下,买家变得精打细算
在通胀压力下,欧美消费者开始变得更加精打细算。亚马逊大促不再是非理性的购物狂欢,而是有计划的补充性采购。
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对折扣力度要求更高,且单次购买金额有所下降。多重因素叠加直接导致不少卖家在今年秋促遭遇暴击。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5假日季展望》报告显示,受通胀、关税不确定性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消费者预计节日支出较2024年平均下降5%,为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明显回落。
更值得关注的是,礼品类支出降幅更大,预期同比下降11%。调研还显示,84%的消费者预计未来六个月将总体缩减开支,其中外出就餐(52%)、服装(36%)和大件商品(32%)成为主要压缩项。
对消费者而言,“Deal 疲劳”愈发明显;对卖家而言,则是“库存透支、预算透支”双线叠加。今年秋促时间点与其他平台的大促活动几乎撞期,例如Temu美国站的黑色星期五大促将于10月9日启动预热,持续至11月29日。
沃尔玛则宣布于10月7日启动为期一周的“10月特惠”,明言要与亚马逊Prime大促正面竞争。多平台的集中促销让消费者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流,亚马逊秋促的独占势能被明显削弱。
四、跨境卖家何去何从?三大策略应对高ACOS挑战
面对持续攀升的ACOS和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亚马逊卖家亟需调整运营策略。结合成功卖家的经验,以下是三个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1. 建立“意图池阻拦”机制,精准控制广告投放
很多高ACOS问题源于关键词错配。卖家应手动检查高花费但无转化的关键词,将其加入否定关键词列表,每周更新一次。
同时,利用品牌分析工具或专业工具分析热搜词,精准筛选与自己产品高度一致的关键词。广告结构建议按照“精准词→核心词→广泛词”三级矩阵投放+预算分层控制,筛出高转化词集中资源投放,淘汰无效词。
2. 优化Listing承接力,提升转化率
即使广告引来了目标流量,如果Listing缺乏吸引力,转化率依然难以提升。卖家应从三个维度优化产品详情页:
图文优化:首图使用白底+产品大图+简洁核心卖点文字;至少包含3张生活场景图;增加产品视频或GIF动图展示卖点。
标题/五点优化:前50字符确保涵盖核心关键词;五点描述结合买家问题逻辑布局。
社会证明:评论数量最少要达到20+,目标是稳定在100+,星级不低于4.2。
3. 多渠道布局,降低对单一平台依赖
Parthea品牌的成功案例表明,在平台流量成本攀升的背景下,多渠道布局是关键。该品牌通过TikTok内容营销引爆市场,同步入驻亚马逊、SHEIN、eBay等多平台,并建立独立站沉淀用户数据,最终实现年GMV突破7000万元。
对于中小卖家而言,可以考虑“平台+独立站+社交媒体”的三位一体策略,通过内容营销吸引目标客户,避免单纯依赖平台流量。

随着黑五、网一等年终大促的临近,亚马逊卖家们已没有太多时间舔舐伤口。一位卖家在跨境电商社群的留言,或许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心声:“大促不再是爆单神话,而是一次更现实的考验:谁能撑住流量成本、谁能讲清产品价值,谁就有可能在寒意渐浓的旺季中留在牌桌上。”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平台、单一站点”的流量比拼,而是全链路能力的较量。从提前调研不同国家的消费趋势,到针对不同站点设计差异化促销策略,只有把运营的每个环节做精做细,才能在寒意渐浓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