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海军高调出动,扣押了一艘名为“博拉卡伊”号的油轮。就在外界以为法国将以此展示其“领导欧洲”的强硬姿态时,仅仅48小时后,这艘油轮又被悄悄放行,但法国却对船上的中国船长发出了一张审判传票。
事情进展如此戏剧,不禁让人疑惑:法国究竟在打什么算盘?而国际社会的反应,更让法国的处境显得格外尴尬。

10月1日,法国特种部队突然对一艘悬挂贝宁国旗的油轮“博拉卡伊”号实施扣押。法方理由是,这艘油轮涉嫌违反欧盟制裁,且可能与此前丹麦机场的无人机事件有关。
据悉,这艘油轮满载着11万吨俄罗斯原油,正在从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港驶向印度瓦迪纳尔港。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将此举吹嘘为“重要行动”,试图借此展现法国在对俄制裁中的强硬立场。
然而,扣押行动的背后却充满了疑点。根据国际法,公海上的民用船只享有航行自由,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其从事非法活动,否则不得随意扣押。

法国的行动缺乏联合国授权,仅依据欧盟内部制裁条例,很难站在法律的制高点上。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反复检查后,法国并未找到任何违禁物品,也未能证明“博拉卡伊”号与无人机事件有关。
短短两天后,10月3日夜间,法国不得不释放了这艘油轮。油轮随即继续驶往印度,法国的高调扣押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
油轮被释放后,法国为了挽回颜面,转而将矛头对准了船上的中国籍船长。法国方面声称,这名船长在扣押过程中“拒绝服从指令”,因此要求其于2026年2月前往法国布列斯特法院接受审判。

事实上,船长和大副在油轮获释后已被释放,并继续驾驶油轮前往印度。然而,这张传票却成为法国在这场闹剧中留下的“尾巴”。
从法律和常识的角度看,法国的这一举动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中国船长早已离开法国,跨国出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法国此举更多是为了在国内“找补”,试图通过制造舆论转移公众注意力。然而,这种“找台阶”的行为,不仅没有为法国挽回面子,反而让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更加尴尬。

俄罗斯对法国的扣船行动毫不留情地予以谴责,直指其为“海盗行径”。俄方警告称,如果法国继续采取类似行动,俄罗斯将实施对等反制,包括扣押法国商船,甚至在能源供应上“动手脚”。
考虑到欧洲在能源问题上对俄罗斯的高度依赖,法国显然不敢轻易冒犯俄罗斯。
事实上,欧洲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方的警告无疑让法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更何况,印度作为这批原油的最终买家,一旦法国扣押油轮导致印度能源供应受阻,势必会影响两国的军贸合作。法国近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出售阵风战机等军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因此也不敢轻易得罪印度。

法国扣船事件不仅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质疑。英国媒体《旁观者》直言,法国的行动不过是一场“政治噱头”。
文章指出,法国一方面试图通过扣押油轮展现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又因害怕激怒俄罗斯而迅速放行油轮。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恰恰暴露了法国在对俄制裁中的底气不足。
此外,法国的单边行动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担忧。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认为,法国此举破坏了国际航行规则,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效仿,从而使全球航运安全面临威胁。

7名国际海洋法教授联合发表批评声明,指出法国的行动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
法国此次扣船事件表面上是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实际上却暴露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法国希望通过高调行动巩固其在欧盟内的领导地位,展现对俄制裁的强硬姿态;另一方面,法国又担心激怒俄罗斯和印度,从而损害自身经济和外交利益。这种矛盾心态,使得法国的行动显得格外尴尬。

与此同时,扣船事件也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为了规避西方的拦截,俄罗斯可能会加快能源出口东移的步伐,更多地向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出口原油。
此外,俄罗斯还可能启用北极航线,这条航线由俄军负责保护,能够有效避免西方的干扰。
针对法国的扣船行为,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态,要求法国保障中国船长的合法权益。中国驻法使馆也启动了相关外交途径,与法国方面进行交涉。

法国的审判传票不仅毫无道理,还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早已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试图通过针对中国船长的行为挽回颜面,无疑是低估了中国的反应和实力。
总结法国此次扣船事件,表面上是一次高调的对俄制裁行动,实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作秀”。

法国想要通过强硬姿态彰显自身的“大国地位”,却因缺乏底气和法理依据而草草收场。最终,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在国际社会面前丢尽颜面。
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的这一行为破坏了国际航运规则,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从而威胁全球贸易的安全性。
而对中国船长发出的审判传票,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找台阶”行为,只会让法国的形象更加尴尬。
参考资料:
突发:法国扣押“俄罗斯油轮”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