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浙江杭州万事利丝绸展厅举办了一场小型展览,却揭开了战后对日战犯审判的一段大历史。
展览通过珍贵文献与历史影像,系统呈现高文彬、桂裕、刘继盛等浙江籍东吴法学人在东京审判中的卓越贡献,再现那段以法律捍卫民族尊严的光辉岁月。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苏州大学浙江校友会联合主办,苏州大学图书馆提供学术支持。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次对浙江法治精神的深情致敬。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胡坚,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卫东,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李建华,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钱万里,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程雪阳,苏州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程晓军以及来自东吴大学校友代表、政法系统和新闻媒体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
浙江籍法律人闪耀国内外审判法庭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中国派出17人代表团参与审判,其中10人来自东吴大学法学院——这支被誉为“中国法律精英摇篮”的学府,成为战后正义审判的中坚力量。而在这支队伍中,有多位精英出自浙江。高文彬,祖籍浙江宁波,时任中国检察组翻译兼秘书,他在数万页日军档案中发现“百人斩”杀人竞赛的原始报道,推动南京军事法庭对战犯进行追诉;桂裕,浙江宁波人,作为检察官顾问参与质证,并在战后积极追讨被劫掠的寒山寺唐钟,守护民族文化尊严;刘继盛,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精通英美法和英语,翻译大量罪证资料,为法庭审判提供有力支持。
他们精通英美法系,熟悉国际规则,更怀揣坚定的民族立场,在没有硝烟的法庭上,用法律之剑为中国赢得尊严。他们是中国法治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更是浙江儿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生动写照。
在浙江办展:一次历史与文脉的共鸣
此次展览选址浙江杭州,意义深远。浙江自古崇文重法,近代以来更是中国法治启蒙的重要策源地。将这样一场聚焦“法律与正义”的展览放在浙江举办,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本土法治文脉的赓续与弘扬。正如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华所言:“这些浙江籍法律人,是东吴精神的践行者,更是浙江在国家重大历史时刻担当作为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
展览还特别将浙江籍的九位东吴法学师生对日战犯审判亲历者的事迹,镌刻于一幅丝绸长卷之上,由万事利丝绸匠心制作。丝绸,象征江南的温润与坚韧;法治,代表刚正与秩序。一柔一刚,恰如浙江文化的深层特质——外柔内刚,刚柔并济。这一创意,让历史记忆以更具温度的方式被铭记与传承。
以法为剑,为国执言
展览现场,泛黄的档案、珍贵的照片,无声诉说着那个“以法为剑”的年代。观众不仅看到法律人的专业与智慧,更感受到他们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钱万里在导览中表示:“这些东吴法学人用一生诠释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他们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灯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0年后的今天,和平来之不易,正义仍需守护。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的启示:法治是文明的基石,专业是担当的底色。
当我们在杭州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浙江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挺身而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