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的建康城,秦淮河畔的画斋里挤满了看热闹的文人。案上摊着一幅刚完成的《洛神赋图》,画中洛神衣袂飘飘立于洛水之滨,可仔细一看——所有人物都没有眼睛。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发问:“长康兄,这画都快晾干了,怎么还不点眼?”坐在案前的顾恺之放下画笔,指尖摩挲着砚台里的朱砂,笑着反问:“你们说,人身上最传神的是哪部分?”没等众人回答,他又补充道:“若是点了眼睛,这画里的人怕是要踏着水波飞走咯。”
1. 为何偏要“最后画眼”?顾恺之的“传神论”藏玄机熟悉顾恺之的人都知道,他作画有个怪癖——无论画人物还是神仙,必定把其他部分都画完,最后才肯落笔点睛。这可不是故作神秘,而是藏着他对绘画的核心理解。《晋书·顾恺之传》里明确记载了他的观点:“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四肢的美丑算不上精妙,真正能传递人物精神的,全在这“阿堵物”(晋代方言里“这个东西”的意思,这里特指眼睛)上。
顾恺之年轻时给裴楷画像,特意在裴楷的脸颊上加了三根毫毛。旁人不解,他解释说:“裴楷俊朗有识具,这三根毫毛正是他神采的关键。”连脸颊的细节都如此较真,更何况眼睛?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不好会让整幅画“失魂”。有一次他给瓦官寺画维摩诘像,画完后迟迟不点眼,反而先让寺里和尚请人来看“无目维摩”,收了百万钱香火钱后,才当着众人的面点睛。据说点睛完成的瞬间,维摩诘像仿佛突然睁开眼,周身散发出威严的气息,吓得围观者纷纷后退。
这种“重神轻形”的理念,在当时算是颠覆传统的创新。魏晋之前的绘画大多追求“形似”,人物画线条僵硬、表情呆板,像是没有生气的木偶。顾恺之却提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传神”,而眼睛正是传神的“总开关”。所以他宁可花数月时间打磨人物的姿态、服饰,也不愿轻易触碰眼睛——因为一旦点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2. “点睛则飞”不是吹牛?传说背后的两个关键故事“点睛则飞”的说法听起来像神话,但在东晋的文人圈子里却广为流传,这背后有两个实打实的故事做支撑。第一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巧艺》里:顾恺之曾为建康城的瓦官寺画《维摩诘示疾图》,这幅画是寺里募集资金的“镇寺之宝”。他画完后告诉和尚,点睛当天可以让人捐钱,第一眼看画的人捐十万,第二眼五万,之后随意。等到点睛那天,原本呆板的维摩诘像突然“目光如炬,似有神通”,来看画的人挤破了寺庙门槛,一天就募集到百万钱,这在当时相当于上千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第二个故事更富传奇色彩:顾恺之曾画过一幅《云台山图》,画中山洞里有两位神仙对坐下棋。他画完后对徒弟说:“这两个神仙不能点睛,一旦点了,他们就会变成真人飞走。”徒弟不信,趁他外出时偷偷给神仙点了眼睛。等顾恺之回来一看,发现画中的山洞竟然空了,只留下棋盘和棋子。他长叹一声:“我早就说过,神仙的神采在眼睛里,点了眼他们自然要回到天界去。”虽然这个故事带着几分虚构色彩,但却精准抓住了顾恺之绘画“神形兼备”的特点——他笔下的人物,真的像藏着活的灵魂。
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顾恺之的绘画技巧确实达到了当时的巅峰,他创造的“春蚕吐丝描”,线条细腻流畅,宛如春蚕吐丝般自然,能精准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和神韵。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评价他:“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这种高超的技巧,让他的画自带“生命力”,也为“点睛则飞”的传说提供了可信度。
3. 不止会画画:“三绝”顾恺之的有趣灵魂很多人只知道顾恺之是“画圣”级别的画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个“全能型人才”,当时的人送他“三绝”的称号——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指他文采出众,写过《观涛赋》《筝赋》等名篇,其中“崩峦填壑,倾壘覆厓”的句子,把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画绝”自然是指他的绘画成就;而“痴绝”,则是说他性格天真烂漫,有点“书呆子气”。
有一次顾恺之把一箱子最珍贵的画寄放在朋友桓玄那里,桓玄偷偷把箱子打开,把画全拿走了,又把空箱子还给了他。顾恺之打开箱子一看,画没了,非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我的画是有灵性的,它们肯定是变成仙人飞走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豁达,反而让他成了东晋文人圈子里的“开心果”。但千万别以为他真的“痴”,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桓玄权势滔天,直接翻脸只会惹麻烦,不如用这种方式化解尴尬,这正是他“才绝”的体现。
他的“痴”还体现在对绘画的痴迷上。据说他为了画好庐山的景色,在庐山住了整整三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庐山的云雾、山石、瀑布都刻在了脑子里。后来画《庐山图》时,他一气呵成,连草稿都不用打,画中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仿佛能让人走进画里。这种“沉浸式创作”的态度,放到现在也值得很多创作者学习。
4. 放到今天,顾恺之会是“顶流艺术家”吗?别看顾恺之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人,他的创作理念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现在很多艺术家追求“流量”,为了快速出作品,往往忽略细节和内涵,就像顾恺之说的“只重四体妍蚩,不重传神写照”。而顾恺之的“最后画眼”,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创作要沉得住气,真正的“点睛之笔”,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积累。
就拿现在的影视创作来说,很多演员只顾着“耍帅”“扮美”,却忽略了眼神戏的表达,导致角色空洞无物;而那些真正的老戏骨,往往通过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复杂的情绪,这就是“传神写照”的力量。再比如新媒体写作,很多人追求标题党,却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就像没点睛的画,就算外表再华丽,也没有灵魂。
顾恺之的“痴绝”也很有现代意义。现在很多人做事急功近利,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放弃,而顾恺之为了一幅画能花几年时间,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这种“工匠精神”正是当下稀缺的。他面对损失时的豁达,也告诉我们:创作是为了表达内心,而不是追求物质,只要作品的“灵魂”还在,就不算真正的失去。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觉得顾恺之特别有趣?如果真能穿越回东晋,你愿意去瓦官寺看他点睛吗?要是你是顾恺之,面对那幅《云台山图》,你会选择点睛让神仙飞走,还是留着画慢慢欣赏?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喜欢这类历史人物故事的话,不妨多关注,下次我们再聊聊其他古代“顶流艺术家”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