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政柱跟随彭总经历中国革命大半个风云历史,40岁被评为少将

能想象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能在中国近现代兵家必争的烽火岁月中和五位元帅并肩作战吗?曾经,这位湖北麻城的孩子在红军大部队中

能想象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能在中国近现代兵家必争的烽火岁月中和五位元帅并肩作战吗?曾经,这位湖北麻城的孩子在红军大部队中摸爬滚打,慢慢成长为西北野战军中最会画“地图”、最会算“仗”的大脑。从小小通讯员到人民志愿军副总参谋长,他究竟经历过哪些刀山火海?为何说王政柱(1915年10月15日——2001年4月8日)——这个鲜少听到的名字却把中国革命大半个风云历史,几乎都走了一遍?

从红军到抗美援朝,这一路打下来,王政柱的位置可谓“玄机无限”。有人说他是“配角中的主角”,总在决定胜负的关键处出手,一个动作就能影响一场大会战。

王政柱于民国四年(1915年)10月15日生于湖北麻城,土地革命时期,王政柱参加了红军,进入了活跃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川陕苏区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以及长征,顺利到达了陕北。

到达陕北后,王政柱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革命理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政柱被调到八路军总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也是从这时候,王政柱开始跟在彭老总身边工作,直到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王政柱在彭老总身边工作了16年。

王政柱在彭老总身边不仅学到了宝贵的作战经验,而且也见证了很多历史大事。在红军队伍里,王政柱一边长个子,一边学本事。17岁时当了通讯员,五年后人不大,早已是“会背作战地图,会记电台密码”的技术能手。普通战士羡慕啊,说他脑子像带了扫描仪。

王政柱

转战川陕后,他更是把“能文能武”发挥到极致,带着宣传队冲锋陷阵,一有空就跑去绘制作战图。徐向前、陈昌浩见他能干,直接从基层把他提拔上来,调进军部,管大事。不夸张地说,那个时期的红军,谁家要打仗,十个有九个都得找他画线路图。老百姓都知道,王政柱是“不见枪口、不怕埋伏”的参谋,哪儿危险他都去亲自踩点。

后来,红军会师长征,大家本以为大伙苦日子快熬出头。但平静的水面下,其实波涛暗涌。撤到延安后,干部里边内部更迭频繁,像王政柱这样的小年轻,很容易被边缘化。那会儿流行“文革前整风”,学习批评自我批评天天搞。有人说他“太年轻,资历浅”,也有人觉得他只会画图,实战经验有限。加之后来被调进党校、军委机关,离开野战部队,不免成了“冷板凳”。周围有的老军人说他有本事,应该留野外前线作战,有的却背后议论,“学问大、本领并不稀罕,真正打仗得看能不能顶住压力”。这番话,王政柱也听在了心里。

最让人唏嘘的是,真正的平和日子没几年,抗战爆发后,八路军的日子更艰辛,王政柱虽然调回总部工作,但常年在总部忙前忙后,机会虽多,出头依旧不易。外人看着阵仗大,说他混得不错,可换了谁,天天伏案画敌情图,脑壳都大了。一旦出错,还得挨批评。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不过是“参谋中的老黄牛”时,真正的逆转出现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本该“养尊处优”的他突然被点名调进西北野战军。当时局势险恶,西北战场连连失利,彭老总急得一夜白了头。偏偏参谋班子人才“断档”,彭德怀却力排众议,专门要把王政柱调来。这一下,全军都知道了,一个不会“套近乎”的小个子,居然成了核心智囊。

王政柱不是光说不练。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西北那些仗打得惊天动地,但前线能打,必须后头先算清敌我兵力、地形,王政柱做得滴水不漏。夜以继日画态势图,哪里要打埋伏,哪里需要增援,他都提前给出建议。有一回,为了研究敌情,硬是在地图前连续熬了三天三夜,啃馒头就咸菜,连行军床都不舍得多躺一分钟。最后扶眉战役一仗,西野总部获胜,还真快三分靠前线勇猛,七分靠作战计划严密。教科书里说“后勤为王”,但西北野战军那会儿,真的是“参谋定生死”。

彭清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过程中,王政柱还差点被彭老总枪毙。当时榆林的城墙非常坚固,西北野战军遭遇很大挫折,11月8日晚上,第三纵队组织了敢死队,舍身炸开了一段城墙,彭老总想趁着这个机会一鼓作气,拿下榆林城。不过,王政柱根据情报分析出蒋介石正在调集部队,准备对西北野战军实行反包围,当时宁夏的马鸿逵部队、陕西的胡宗南以及东面傅作义的部队已经开始向榆林进军,计划包围进攻榆林的西北野战军。于是王政柱向彭老总建议撤军,并马上转移部队。

彭老总没有接受王政柱的建议,继续攻城,这可急坏了王政柱,不久后,王政柱第二次建议彭老总撤军。彭老总听完王政柱的建议后非常生气,说:“气可鼓、不可泄,你王政柱再提撤军动摇军心,现在就枪毙你。”

王政柱没有办法,只能找副司令张宗逊等人商议,并报告给上级,经过一番讨论后,大部分人都同意撤军,11月16日,彭老总下令撤军,此后西北野战军进行集中休整,彭老总也趁着这个机会专门向王政柱道歉。

1950年年底,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之后,志愿军司令部急需新的工作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彭老总给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把王政柱紧急召到朝鲜,让他担任了志愿军副参谋长。

王政柱到朝鲜后,主要分管司令部与直属队,当时彭老总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做好安全工作,杜绝不必要的伤亡。此后王政柱协助彭老总指挥了第四与第五次战役,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为后续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奠定了基础。那会儿前线要人如救火,王政柱却硬生生顶住美军狂轰滥炸,把志愿军各路大军调动得井井有条。美军有侦察机,志愿军就挖地道走夜路,王政柱现场勘地形,动用老经验,打了一手漂亮的“地道战”。不少战士都说,像王政柱这样的参谋,简直是军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没他,整个指挥链就乱了。

王政柱

1953年,王政柱从朝鲜返回国内。回国后,外人觉得王政柱终于熬出了头,可现实总有点耐人寻味。1954年,他被调回海军工作,这一下,环境变了,风格变了。海军建设跟陆军讲究不一样,搞“洋玩意儿”多、规矩多。王政柱带着一腔粗糙劲头,常常由陆转海不适应。说“洋枪洋炮”的事时,和部下争执不断,老部下瞪大眼睛,质疑“这位老革命懂航海吗?”而且那会儿军队改革,老资格、老传统不再吃香,反而成了许多新旧矛盾的“交火点”。调任青岛、南海舰队,王政柱点子多,但总有人上纲上线,批评他“思路太陆军化,不接地气”。乃至授衔之时,王政柱年仅40岁却只被评为少将。周围不乏有人说,忒委屈了这位“活地图”。有的战友甚至直接上书抱不平,呼吁往上提拔,可最后结果一锤定音,就这样了。

下海之后,调任哪儿都得有人“服老”。王政柱自己仍是默默无闻干活,成就归零再来。在1955年大授衔时,王政柱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王政柱因病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