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部分极端的强奸案例受到广泛的讨论,有网友甚至此种现象,得到一个结论:性萧条。
什么是性萧条,受前述极端案件的影响,更多的男性主动选择不去搭讪或接触女性,对女性的主动接触甚至选择躲避。在消费市场人们用舔狗经济崩盘来描述这种事件的影响力。从宏观层面来看,事实果真如此吗?如何证明或反驳这个结论?以男女关系为主要消费热点的节假日(比如214、七夕、520等日期)消费数据是最直接、最适用的指标。但这种数据不属于宏观经济的法定披露数据,数据通常也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收集难度极大。退而求其次,我们可以看历年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强奸刑事案件数量,这组数据属于管理部门法定披露数据,数据也有很好的延续性。基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1995年以来的强奸刑事案件数量,以及占当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的比重。
图表上蓝色(或粉色)柱状图代表着每年公安机关立案的强奸刑事案件数量。从1995年到2000年,这条曲线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近4万起的高位一路下滑至2000年的2.8万起左右。
这一变化与当时公安机关开展的多次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严重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空前加大,有效遏制了强奸犯罪的高发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折线所代表的强奸案占刑事案件比重。这个指标从1995年的2.7%持续下降至2000年的1.4%。
这种双重下降的背后,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显现,同时也反映了其他类型刑事案件的增长特点。
2000年至2015年间,数据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波动期。强奸案立案数在2.5万起到3.5万起之间徘徊,比重也稳定在1.2%到1.8%的区间。
这个阶段恰逢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但强奸犯罪却没有出现大幅反弹,这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和逐渐增强的法治震慑力。
然而2015年后的数据变化值得深入思考。2017年仅有2.77万件强奸案,但之后开始回升,到2023年这一数字再次突破4万件,达到4.25万件,甚至高于1995年水平。
强奸案比重也开始出现缓慢但持续的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0.4%逐步回升至2023年接近1%的水平,这相当于公安机关每办100件刑事案件,就有一件是强奸案。
这一水平虽然远低于2000年以前的水平,但却是2000年以来的新高。这表明,或者性萧条并不如前述所总结的那样,很可能以我们从局部视角很难观察到的情况继续存在。
这一变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一方面,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报警意愿的提高,以往可能被隐瞒不报的案件更多地进入了司法程序。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和网络交友的普及,也为一些新型性犯罪提供了土壤,这可能才是这件事更为客观的事实或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