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俄乌战场的焦点虽然依旧在前线炮火,但更引人关注的,其实是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军事摩擦。无人机、战斗机、轰炸机、航母——一场场擦枪走火的危险游戏正在上演,而背后的战略意图,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9月初,波兰国防部证实,至少有13架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其中几架甚至深入境内数百公里,落到靠近格但斯克的地区。无人机不仅造成民宅损毁,还引发波兰社会的极大担忧。
这显然并非“飞行失误”,而更像是一种有意的试探。波兰作为北约东翼的重要成员,边境与乌克兰接壤,长期是北约防线的前沿。如果说无人机仅仅在边境盘旋,或许还能解释为误入;但深入数百公里,已经等同于一次“警告信号”。
二、米格-31闯入芬兰湾:北约战机全程跟随9月19日,俄罗斯空军三架米格-31战斗机飞入爱沙尼亚领空,并在芬兰湾上空停留长达12分钟。瑞典、芬兰、爱沙尼亚三国随即紧急出动战机拦截,其中瑞典空军拍下了米格-31的照片。
令人玩味的是,照片显示米格-31机翼下只有三枚导弹,而并非满挂状态。这一细节引发外界调侃:俄罗斯连执行关键任务的战斗机都“缺弹”,或许说明其导弹库存吃紧。
但从军事角度看,俄罗斯的意图仍然明确:向新加入北约的芬兰,以及正在强化空防的瑞典发出示威。
9月24日,丹麦多地出现不明无人机,导致两座机场关闭、一处军事基地受影响。与此同时,挪威警方也在奥斯陆机场附近缴获无人机,而更敏感的,是在挪威奥兰德空军基地附近也发现了无人机活动。
要知道,奥兰德是挪威F-35战斗机的主要驻地,被视为“抗俄中枢”。无人机能够在禁飞区内飞行近一小时,说明这并不是普通的民用设备,而极可能是军事侦察或干扰。
同一时间,丹麦海峡附近还发现了一艘俄罗斯蟾蜍级登陆舰,是否与无人机事件相关,目前仍无定论,但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合,引人遐想。
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一段视频:两架图-95“熊”战略轰炸机,在苏-35S、苏-30SM战斗机护航下,飞越白令海峡,进入美国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
这款图-95虽然是1950年代的产物,但至今仍是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支柱之一,能够携带核弹头。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立刻出动了F-16战机、预警机和加油机进行拦截。
在俄乌战场上,由于乌克兰无人机空袭,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已损失惨重。如今派出“熊”轰炸机飞临阿拉斯加,更像是在战略上向美国示强。
不仅仅是欧洲,美国的盟友日本也“中招”。9月2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北海道东北方向24英里处,发现了一艘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以及巡洋舰瓦良格号。
这是日本首次在近海捕捉到携带弹道导弹的俄军战略潜艇。要知道,北风之神是俄海军目前最先进的核潜艇之一,服役时间长、隐蔽性强,主要任务就是战略威慑。
日本迅速出动导弹快艇与P-3C巡逻机全程监视。这一事件,也让东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俄乌战争外溢风险的逼近。
面对俄罗斯在欧洲的连续挑衅,北约近期动作不断:
土耳其向立陶宛部署了预警机;美国E-6水星侦察机降落德国,参与“空中霸王”演习;两架B-2隐身轰炸机完成跨大西洋飞行与加油训练;福特号航母打击群与德、挪、法海军在北极圈进行联合演习。尤其是福特号航母,它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航母,搭载电磁弹射系统,最大出动架次可达每天220次。美国将它部署在挪威奥斯陆港,明显带有威慑俄罗斯的意味。
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当被问及“北约是否应该击落俄罗斯入侵的飞机”时,美国总统川普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击落。”
相比此前的模糊立场,这一次的表态更为强硬。结合北约近期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军事部署,可以看出,美欧正在逐步抬高对俄的军事回应级别。
事实上,历史上也有先例。2015年,俄军苏-24战机闯入土耳其领空,被土耳其F-16果断击落。结果,俄方虽愤怒谴责,但最终还是取消了制裁,双方关系恢复正常。换句话说,俄罗斯在面对强硬反击时,往往选择“收敛”,而不是全面升级冲突。
综上所述,从波兰到波罗的海,从挪威到阿拉斯加,甚至延伸到日本海,俄罗斯正在多方向制造摩擦。北约则不断加强军演和前沿部署。
这种“高频率挑衅 + 强硬回应”的模式,正在大大增加擦枪走火的风险。一旦某一次拦截或击落引发人员伤亡,局势将会迅速升级。
未来几个月,随着冬季战役临近,俄罗斯可能会继续通过空域挑衅、无人机侦察、潜艇出没等方式来牵制北约。而北约如何在“强硬回应”与“避免升级”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左右欧洲安全局势的关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