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突击分红40亿
作者|沐风
编辑|时楠
奇瑞,终于熬到上市了!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奇瑞汽车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本月中下旬,在港挂牌上市,募资规模至多可达20亿美元。
折腾了整整20年,7次冲击IPO,63岁的尹同跃头发都花白了,终于把奇瑞送到了港交所。
这本该是一场迟到的庆功宴。毕竟,奇瑞连续22年都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2024年营收干到了近2700亿,净利润143亿。
但就在上市前夕,奇瑞在资产负债率高达87.7%的情况下,竟然“豪横”地给自己人,突击分红了差不多40个亿!这就让人看不懂了。一个马上要去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怎么还敢大手笔分红?
另外,奇瑞的割裂还在于,它一边靠着在俄罗斯等市场卖燃油车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在国内新能源战场上,被比亚迪们打得节节败退的焦虑;是一边喊着要砸1000亿搞研发,一边研发费用率却只有3%-4%的尴尬......
01上市前分红40个亿
奇瑞的上市之路,走得那叫一个坎坷。
这场马拉松,从2004年就开始了。那时候,奇瑞靠着QQ小车火遍大江南北。结果,因为和上汽的股权纠纷,上市黄了。
2007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又说要上了,结果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上市搁浅了。后来2016年,想让新能源板块借壳“海螺型材”上市,折腾了两个月,还是无疾而终。
前前后后,七次冲击,全都无功而返。原因很复杂,但核心就一个:股权太乱,历史包袱太重。
直到今年,奇瑞下定决心,搞了一次股权改革,把控股股东那层复杂的结构给捋顺了,这才扫清了障碍。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要轻装上阵的时候,它却干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突击分红。
招股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就在IPO前,奇瑞给老股东们,分了差不多40个亿的红利。
要知道,那时候奇瑞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7.7%,流动负债比流动资产还多出了34个亿,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一个欠了一屁股债、马上要去公开市场找钱还债的公司,却在上市前,先把兜里的现金分了。这是什么操作?
这背后,是一场极其精明的资本布局。
首先,这是在“犒劳”自己人。这几十年,陪着奇瑞一路走过来的,主要是芜湖的国资、管理层和员工,还有像立讯精密这样的战略伙伴。这40个亿,就是给这些“老伙计”们的回报,感谢他们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
其次,这是在给香港的投资人“秀肌肉”。你看,我还能拿出40亿来分红,说明什么?说明我现金流牛,有稳定的赚钱能力。
但是,这么干的代价,就是把财务压力,直接甩给了上市后的新股东。
02“海外之王”的隐忧
奇瑞一直以来,都喜欢标榜自己搞技术,又是“鲲鹏动力”,又是“火星架构”,听起来都挺唬人。董事长尹同跃更是放话,要砸1000亿搞研发。
但你再一看它的研发投入,就有点尴尬了。
从2022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的研发费用率,一直在3%-4%之间徘徊。这是什么水平?
同期的比亚迪、吉利,研发费用率都在5%-7%左右。奇瑞三年的研发投入加起来,大概168个亿,只有比亚迪同期的三十七分之一。
这就奇怪了,一个自称“技术派”的公司,在研发上怎么这么“抠”?
说白了,还是路径依赖。过去20年,奇瑞靠着成熟的燃油车技术、高性价比路线,在海外市场大杀四方,活得相当滋润。这让它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场更烧钱的战争中,显得有些动力不足。
而它最大的王牌——出口第一,背后也藏着巨大的隐忧。
2024年,奇瑞出口了114万辆车,连续22年都是中国品牌出口冠军。海外收入,占了总营收的近四成。
这数据确实漂亮。
但你再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它的海外市场,高度集中在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这些市场,虽然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让奇瑞赚得盆满钵满,据说利润率高达18%,但风险,也同样巨大。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变化的关税政策、以及当地本土品牌的复苏……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让奇瑞的海外“金矿”,瞬间变成“陷阱”。
这种把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的做法,让奇瑞这份看似风光的成绩单,充满了不确定性。
03新能源的“吞金兽”
奇瑞现在最拧巴的地方,在于它还活在燃油车时代。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74.8%的收入,都来自燃油车。燃油车现金“奶牛”,是它利润和现金流的绝对支柱。
但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奇瑞必须得迎头赶上。
现在,奇瑞的新能源收入占比,虽然在提升,但2024年也只有21.9%,和行业头部比,差距还很大。
奇瑞旗下的新能源品牌,iCAR和与华为合作的智界,都还处在嗷嗷待哺的阶段,烧钱的速度,远大于赚钱的速度。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奇瑞必须一边靠着卖燃油车赚来的辛苦钱,去喂养新能源这个“吞金兽”;一边又要在资本市场上,拼命讲一个关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性感故事。
而它和华为的合作,更是把这种“分裂感”,推向了极致。和华为合作,确实能让它的产品,快速实现智能化。但代价是什么?
据媒体报道,奇瑞的工程师,很难深度参与到核心算法的开发中。再加上两边一开始就互相看不顺眼,各搞各的,内耗严重。
结果就是,被寄予厚望的亲儿子“智界”,一出生就风波不断,成了网友群嘲的对象。
先是2023年11月,首款车智界S7高调发布,对标的是谁?特斯拉Model 3。
结果,车还没卖几辆,交付先拉了胯。
华为对外说是缺芯片,但这只是场面话。真正要命的是什么?内部混乱。
奇瑞自家的高端品牌“星途”,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同平台、同定位的星纪元ES。好家伙,这不是左右互搏,自己人给自己下绊子吗?
到了2024年1月,智界S7订单爆了,车主们却炸了。说好的4到6周提车,直接拖到10周开外。
最后实在兜不住了,鸿蒙智行只能掏钱摆平,提车晚一天,补偿200块,最高一万块,用真金白银给这场混乱买了单。
这么折腾下去也不是事儿。到了2025年8月,两家终于坐下来,签了个“战略2.0”。说白了,就是重新划分地盘。
华为砸超100亿、组建5000人团队,成立一个独立的“智界”公司。华为彻底掌握了话语权。从此,产品怎么搞、车怎么卖,全都华为说了算。
那奇瑞干嘛呢?老老实实回去搞生产、管供应链。
04结语
这么一圈看下来,奇瑞的这次IPO,就清晰了。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上岸”的故事,而是一个传统车企,在时代转型的十字路口,所有矛盾、焦虑和挣扎的集中体现。
它高负债,却又敢于在上市前豪气分红。它自诩“技术派”,研发投入却捉襟见肘。它是“出口之王”,却又过度依赖高风险市场。它靠燃油车活着,却又不得不为新能源的未来烧钱。
这场IPO,就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资本市场能容忍它的矛盾,相信它那个关于未来的故事。
但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