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破茧商学府 作者 | 小九
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
苦口婆心劝老公别熬夜,他嘴上答应转身又刷手机到凌晨;
盯着孩子写作业,催一次动一下,不催就发呆;
甚至提醒同事别忘交报表,对方反而嫌你多管闲事……
你以为是“他不听劝”“孩子叛逆”“同事难沟通”,其实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不是人难改变,是你用错了“改变的语言” 。
我们总以为改变一个人需要强硬的说服或反复的叮嘱,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人不会被他人改变,只会被自己说服。
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我要你改”,
而是通过语言框架的搭建,让对方主动想“我要改”。
一.打破“对抗框架”
“你为什么又迟到?”“为什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生活中,我们习惯用“为什么”开启对话,却没意识到这个词自带负面陷阱——
它会瞬间将对方拉入“证明自己没错”的防御状态,
而非“思考如何改进”的解决状态。
当员工被问“为什么项目延期”,他第一反应是找借口:“因为客户临时改需求”“因为团队人手不够”;
当孩子被问“为什么又没写作业”,他会辩解:“因为作业太难”“因为同学找我玩”。
为什么”这个词把对方引入了一个负面框架中,
当一个人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被否定了,
于是就会产生对抗情绪,为自己辩护,
他对事情的关注点就成了从过去找借口,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找解决方案。
一个人是找借口还是找方法,取决于他被问了怎样的问题。
“为什么”引导人关注过去的失误,而“怎么做”引导人聚焦未来的方案。
聪明的沟通者会这样换个问法:
• 对迟到的同事:“接下来怎么做能避免下次迟到?需要我帮你协调通勤时间吗?”
• 对没写作业的孩子:“现在开始写作业,先做数学还是语文?需要妈妈陪你一起规划时间吗?”
前者把对方放在“犯错者”的位置,激发对抗;
后者把对方放在“解决者”的位置,唤醒责任。你把对方摆在错的位置,他会越来越错;摆在对的位置,他才愿意变好。
你是找借口还是找方法,也可以取决于你问自己什么问题。
二.搭建“认同框架”
1.用“肯定”代替“指责”
人有个惯性:总是习惯假设对方是错的,然后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
总是喜欢假设自己是受害者,对方对自己怀有恶意,然后拼命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只有在对的方向上,一个人才愿意变得更好。
这就是如何让人改变的智慧。
比如,你想改变一个小偷,把他骂一顿是没有用的。
但这样对他说:“兄弟,我看你这么危险的事情都敢干,你真的很有胆量,佩服你。
(肯定对方的能力)
我知道你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为了让你的家人过得更好,对不对?
(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
不过这么危险的事,兄弟还是别干了。
你用这个胆量、这个智慧去找一份好工作,哪有赚不到钱的理由。”
(告诉对方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首先要找出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把他放在对的位置,然后告诉他他还可以变得更好。
这也是避免争吵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行为有对错,能力没有;另一方面,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通过这两方面找到他人对的地方,消除对方的反抗心理,对方也会听进你的建议。
很多时候,不是对方倔,不想改,而是你的话语把他放在错的位置,
那些你反复说的“为你好”,在对方听来全是“你在否定我”,自然只会对抗到底。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你改变了自己话语背后的假设,假设其他人对的地方,投桃报李,其他人自然也会尊重你的想法。
2.用“选择”代替“命令”
一个人做没有选择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一种不得不的感觉,他就只会抗拒。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机会时,他做出了选择,就会积极地为选择的事情负责任。
抓住人类的这种心理设定框架,我们就很容易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比如:• 想让伴侣少玩手机:不说“你别老玩手机了”,而说“我们现在是一起看会儿电影,还是出去散散步?”• 想让员工加班:不说“你今晚必须加班”,而说“这个项目需要今晚完成,你是想现在开始做,还是先吃了晚饭再来?”两个选项的核心目的一致,但后者给了对方“掌控感”,让改变从“你的要求”变成“我的选择”。
人都有自主性,要求命令反而激发人的逆反心理,
就算对方表面答应,后续的行动也会表现出隐性的抗拒,导致事情效率很低,
你去追责,对方也会表现无辜。
只要不是出于自由意志做的决定,人都不会主动对事情负责。
你要给对方选择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因为主动性做得更好。
三.赞美他人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你赞美的特质(如“细心”、“有想法”)会让对方产生“我确实如此”的自我暗示,
为了维持这种积极形象,他会更愿意做出符合该特质的行为。
比如你想让同事帮你核对报告,不说“帮我看看报告”,
而说“你平时做事最细心,上次你指出的漏洞帮我避免了大麻烦,这次能不能再帮我核对下这份报告?”
对方大概率不会拒绝——因为他不想辜负“细心”的标签。
但赞美不是“你真棒”的空泛讨好,而是精准击中人心的沟通策略。
1. 赞美“具体行为”,而非“抽象人格”
空泛的“你真优秀”会让人觉得敷衍,
而指向具体行为的赞美,不仅显得真诚,还能悄悄给对方“贴标签”,引导其后续行为。
•错误:“孩子,你真乖。”(孩子不知“乖”的标准,也难以持续)
•正确:“孩子,你刚才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还帮阿姨收拾了积木,妈妈觉得你特别懂得分享和负责。”(孩子会记住“分享”“负责”的行为,下次更可能重复)
2. 用“赞美+期待”,激发对方的行动力
先肯定对方已有的优点,再自然引出你期望的行为,
会让对方觉得“你懂我,我也该不让你失望”,从而主动配合。
•场景:想让下属更主动汇报工作
•错误:“你以后要多跟我汇报工作进度。”(下属觉得是命令,易抵触)
•正确:“上次你汇报项目时,把风险点和解决方案都梳理得特别清晰,我特别欣赏你这种有规划的做事风格。
以后要是能每周同步一次进度,咱们就能更及时调整方向,效率肯定更高。”
(先赞“有规划”,再提“同步进度”,下属会觉得这是对自己优点的延伸,而非额外要求)
3. 借“第三方视角”赞美,降低刻意感
直接赞美有时会让人尴尬,而通过“别人说”或“我观察到别人对你的认可”来表达,
会让赞美更可信,也更易让对方接受你的后续建议。
•场景:想让客户接受更全面的合作方案
•错误:“我们的方案很全面,你应该选这个。”(客户觉得你在推销,有戒备)
•正确:“之前听张总说,您在合作中特别看重长期价值,不会只看短期收益,这点我特别认同。
我们这次的方案里,特意加了后期的服务跟进和资源支持,
就是想匹配您这种长远的规划思路,您看这部分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借“张总”的话赞客户“看重长期价值”,再关联方案优势,客户会觉得方案是为他量身定制,而非强行推销)
赞美没有否定对方的意愿,而是通过肯定对方的价值,让他自愿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走。
下次当你想说服某人时,别着急摆道理、提要求,先想想他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句真诚的、具体的赞美,往往比十句强硬的劝说更有力量。
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个认可自己的人,更没有人会拒绝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改变”任何人,能做的只是通过语言的框架,帮对方看见“原来我可以更好”。
当你不再执着于“让他改”,而是专注于“帮他发现自己想改”,改变就会像春雨润物般自然发生。
就像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外力的强迫,而是内在的觉醒——
而你的语言,就是唤醒这份觉醒的钥匙。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案例、资料来源于黄启团的《改变人生的谈话》
||喜欢可以点赞、分享和推荐,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破茧商学府原创,不得擅自搬运到其它平台、端口、渠道。团队会定期检查各种违规侵权现象,一经发现,我们将保留证据并向其追究法律责任,严格处理,望一起塑造良好的原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