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了Gemini 3之后,我不会再用ChatGPT了。”Salesforce CEO马克·贝尼奥夫在体验谷歌最新AI模型后,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这句直白的评价。
这不仅仅是贝尼奥夫的个人感受。谷歌Gemini 3的发布,正在硅谷引发一场权力重组的地震。过去一周,英伟达股价应声大跌,谷歌市值却逼近4万亿美元大关。
01 双雄垄断的神话破灭在Gemini 3亮相前,AI行业的游戏规则看似牢固无比。OpenAI凭借“大力出奇迹”的Scaling Law原则,一路从GPT-3迭代到GPT-5.1,向世界宣告自己是AI领域的“布道者”。
而英伟达则稳坐“卖铲人”的宝座,其GPU芯片和CUDA生态成为全球AI公司无法绕开的基础设施。高达80%的毛利率,让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
这场“双赢”的狂欢,却在一夕之间被谷歌Gemini 3的横空出世所打破。
谷歌的逆袭并非偶然。深度整合的全栈优势是其最大王牌:YouTube提供高质量视频数据,谷歌搜索提供实时知识,Android系统覆盖数十亿用户端侧场景。
更为关键的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已重返一线。这位千亿富豪不仅回归山景城总部,更亲自提交代码,解决Gemini 3在长逻辑链推理上的“长尾问题”。

Gemini 3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原生多模态”能力。与之前模型将文本、图像等模态“拼凑”不同,Gemini 3从底层设计上就像人类一样直接理解光影、动态和文字。
在多项权威测试中,Gemini 3展现出断层式领先。在衡量AI解决人类顶尖难题的Humanity‘s Last Exam测试中,Gemini 3以45.8%的得分远超竞争对手;在ARC-AGI-2测试中,它以31.1%的得分远超GPT-5.1的17.6%。
更令人惊艳的是其“动态计算”能力。Gemini 3能自动判断问题类型,简单问题用“快思考”秒回,复杂任务则调动“慢思考”深度推演。这种能力让它在代码生成、复杂数学推理等领域形成代际优势。
03 硬件革命:TPU打破英伟达垄断Gemini 3的另一个颠覆性意义在于:它是完全基于谷歌自研的第七代TPU(代号Ironwood)训练而成。
这意味着,谷歌无需向英伟达缴纳昂贵的“GPU税”。当OpenAI每训练一次模型都要烧掉数亿美元时,谷歌用自家TPU可能只需一半甚至更低的成本。
第七代TPU Ironwood专为AI推理时代打造,单芯片性能较上一代提升四倍,最多可将9216颗芯片互联成算力超级集群。这种软硬一体的协同设计,让算力利用率突破行业天花板。
更让英伟达紧张的是,谷歌已启动TPU@Premises计划,直接向Meta等巨头销售算力服务,目标是拿下英伟达约10%的年收入(价值数十亿美元)。长期以来依赖英伟达的Meta,正与谷歌就2027年在其数据中心使用价值数十亿美元TPU芯片进行谈判。

资本市场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态度。英伟达股价一度大跌超7%,未来12个月的预期市盈率从本月初的约34倍降至25倍。
相反,谷歌股价持续走强,再创历史新高,母公司Alphabet总市值升至3.9万亿美元,逼近4万亿美元大关。
面对冲击,英伟达在X平台罕见发文辩护,称其技术“领先行业整整一代”。但与此同时,英伟达已成立ASIC部门,计划招募超过1000名芯片设计人员,寻求突围。
为分散风险,产业链伙伴也在悄然调整策略:英伟达与微软近日宣布与Anthropic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将斥资300亿美元用于计算资源。
05 AI战争进入下半场,胜负远未定论Gemini 3的发布,标志着AI战争正式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是“资源竞赛”,拼的是算力规模和参数数量;下半场则是全栈能力、技术架构与生态布局的综合比拼。
谷歌的优势在于其垂直整合的闭环能力——从TPU硬件到Gemini模型,从数据资源到端侧场景,每个环节都能自主掌控、协同优化。这种模式类似苹果摆脱英特尔芯片依赖,用M系列芯片重塑手机行业格局的战略。
而OpenAI元老Ilya近期公开表示“Scaling时代已终结,AI进入研究时代”,这也与谷歌长期注重基础研究的路线不谋而合。
这场由Gemini 3引发的行业地震,最终受益的将是普通用户。更智能的AI助手、更高效的生产力工具、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正随着这场竞争加速到来。
未来已至,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谷歌的逆袭证明,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线性堆砌,而是架构创新与软硬件协同的非线性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