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停止把屎把尿,尊重宝宝自主如厕权

停止把屎把尿,尊重宝宝如厕选择权说到养娃的传统习俗,"把屎把尿"绝对能排进前三名。很多老人都说:"我从小就这么带孩子的,

停止把屎把尿,尊重宝宝如厕选择权

说到养娃的传统习俗,"把屎把尿"绝对能排进前三名。很多老人都说:"我从小就这么带孩子的,不都好好的?"可今天咱们得聊聊,这个看似省尿布的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那些"把屎把尿"的隐藏代价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频繁给孩子把尿时,孩子会条件反射地尿出几滴?这其实是正在形成的"强迫性排尿"。孩子的尿道括约肌还没发育成熟,频繁刺激会导致他们还没准备好就排尿,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膀胱容量的正常发育。

更让人担心的是对脊椎的影响。很多家长把尿时会让孩子的腰背弯成C型,这个姿势对婴幼儿柔软的脊椎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就像小树苗还没长硬实就被强行弯曲,日积月累难免会影响正常发育。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对孩子自主如厕意识的干扰。孩子要学会控制大小便,需要先感知到便意,然后大脑发出指令,最后相关肌肉配合完成。如果把屎把尿成了主导,孩子就失去了学习这个重要过程的机会。

二、孩子的排便有自己的时间表

其实孩子的排泄控制能力是跟着神经系统发育走的。一般来说:

·1岁半左右,孩子开始能感知到便意;

·2岁左右,膀胱容量增大,能适当憋尿;

·3岁左右,才能相对较好地控制排便。

如果我们总抢在孩子身体发出信号之前就替他们"安排"排便,就像总在孩子不饿时喂饭,会打乱他们身体的自然节律。

三、这样做,帮孩子科学过渡

那要怎么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呢?这里有几个实用建议:

选择纸尿裤不是偷懒,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现在的纸尿裤透气性都很好,只要及时更换,完全不用担心"红屁股"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红屁股不是纸尿裤的错,而是更换不及时导致的。

观察孩子的如厕准备信号很重要。比如孩子开始对厕所感兴趣,或者能用简单词语表达便意,尿湿后会觉得不舒服,这些都是可以考虑开始如厕训练的信号。

准备一个可爱的小马桶,让孩子先当玩具熟悉起来。时不时示范怎么使用,或者读些相关的绘本,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接受这个小工具。

白天可以尝试穿训练裤,这种裤子尿湿后会有明显不适感,正好帮助孩子建立"尿湿=不舒服"的联结,这可是学习自主如厕的重要一环。

四、遇到这些问题别着急

每个孩子学习自主如厕的进度都不同,遇到反复太正常了。今天成功了,明天又尿裤子,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持耐心,不要责备,温和地提醒就好。

如果孩子强烈抗拒,不如先放一放,过几周再试。硬逼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延长学习过程。

记住,戒掉夜尿往往比白天需要更长时间。有的孩子到了五六岁偶尔还会尿床,这都是正常的。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我们不能急着拽着他们往前跑,而是要配合他们的步调,陪着他们慢慢成长。放下"把屎把尿"的老传统,不是否定长辈的经验,而是用更科学的方式爱我们的孩子。毕竟,我们共同的心愿都是看着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