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 10 月,东京一场极简的婚礼上,身着素雅礼服的宋庆龄接过了孙中山的新婚礼物——一支德国毛瑟手枪。其时,宋庆龄22岁,而孙中山49 岁。这场震惊中外的婚姻,不仅没有得到家人祝福,也在革命党内部激起涟漪。不过,宋庆龄却在其后一生,不断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选择。
相识即相敬
我愿为这个人付出一切
宋庆龄是宋嘉树(又名宋耀如)与倪桂珍的次女,出生于上海,自幼接受西式教育。1907年,年仅14岁的她与妹妹宋美龄一同赴美留学,就读于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3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3年8月,宋庆龄从美国返回上海。此时正值“二次革命”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密友,曾长期资助革命,印刷宣传品,掩护革命党人。宋家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自1912年起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1914年3月,宋霭龄与孔祥熙在横滨结婚,辞去孙中山英文秘书一职。宋嘉树向孙中山推荐次女宋庆龄接任。1914年9月,宋庆龄从上海乘船抵达日本横滨,随后前往东京赤坂区灵南坂26番地孙中山寓所报到。
宋庆龄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孙中山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正在修改一份英文宣言。见到宋庆龄,孙中山抬头微笑,调侃道:“你父亲说你英文很好,我相信”。宋庆龄竟一时不知所措,紧张得说不出话,只点头。
其时,宋庆龄21岁,孙中山48岁。宋庆龄主要工作是协助孙中山处理英文函电、起草文件、接待外宾。从这个时候起,宋庆龄为孙中山吸引。她在晚年回忆:“我从父亲和姐姐那里知道孙先生是了不起的革命家,但真正接触后,我才理解他为何能吸引那么多人追随”。
1914年11月,孙中山筹备“中华革命党””需发布英文对外宣言。某夜,孙中山口述,宋庆龄执笔,两人工作至凌晨三点。这一夜,宋庆龄似乎很难忘记。她在1975年回忆说:“那天他讲得很快,我手写跟不上,他便亲自帮我磨墨、递纸。我第一次看到他眼中那种‘为理想燃烧’的光。那晚之后,我知道,我愿为这个人付出一切” 。
恋爱与决定结婚
你若执意如此,就从我尸体上跨过去
1915年初,宋庆龄与孙中山的感情升温。然而,此时的孙中山仍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维持婚姻关系。只是因长期分居,孙中山与卢慕贞的感情早已疏远。
1915年9月,孙中山派亲信朱卓文赴澳门,携离婚协议书请卢慕贞签字。卢氏未多言,只问:“先生今后有人照顾否?”朱答:“宋小姐贤淑能干”。卢遂提笔签署。
宋庆龄则在1915年6月返沪探亲,向父母提出要与孙中山结婚。宋嘉树虽为孙中山挚友,但仍然压制不住愤怒,在家中客厅拍案而起:“他比我只小几个月!你叫他什么?叫他孙叔叔!现在你要嫁给他?这成何体统!”为挽回宋庆龄,宋家友人回忆称,宋嘉树曾跪求宋庆龄回心转意。
而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作为虔诚基督徒和传统母亲,她更无法接受女儿未婚与人同居,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倪桂珍则流泪劝说宋庆龄:“你若执意如此,就从我尸体上跨过去!”其后,倪桂珍甚至对友人说:“宁可女儿死,也不愿她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而宋家其他成员也基本持反对态度。为阻止婚事,宋嘉树下令将宋庆龄锁在二楼卧室,门窗加栓,由两名女仆轮流看守,并计划将她送往美国“进修”。
1915年10月,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趁夜撬开窗户木栓,用床单结绳滑落至后院,翻墙而出,乘黄包车至十六铺码头,登上前往日本的邮船。
1915年10月18日,上海《申报》发布简讯:“宋氏次女于昨夜失踪,宋府悬赏五百银元寻人”。
宋庆龄抵日后,直接前往孙中山寓所。孙中山感动异常,在日记中写道:“庆龄来,衣衫单薄,面有泪痕,然目光坚定。余心痛且敬。此女真吾革命之后盾也” 。
同志、助手,灵魂伴侣
我从未如此幸福过
1915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律师和田瑞家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签署婚姻誓约书。婚礼仅邀请少数挚友出席,包括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等。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夫妇亦出席并赠送礼物。梅屋庄吉夫人德子担任“媒人”,并在誓约书上签名。
孙中山在婚礼后对友人说:“我从未如此幸福过”。宋庆龄则说:“我愿意为他牺牲一切”。
对于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宋家仍然不甘心。1915年11月,宋嘉树与倪桂珍乘船追至东京,直闯孙中山寓所。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密报:“宋嘉树氏于午后三时抵孙文宅,大声斥责,称‘诱拐我女’,并欲拉庆龄离屋。孙文闭门不出,宋氏捶门良久,终被日警劝离” 。宋嘉树于是在东京街头散发英文传单,题为《致革命同志的公开信》,指责孙中山“背弃家庭伦理”,后被日本警方没收。
1915年12月,宋家在上海《字林西报》刊登英文声明:“宋氏夫妇宣布,次女宋庆龄未经父母同意私自结婚,自即日起,脱离家庭关系,一切行为,宋家概不负责”。
而根据宋子文的口述称:“父亲每月仍托人秘密给姐姐汇款,直到1925年中山先生去世”。
孙中山的长子孙科,开始时非常不满,认为宋庆龄“夺母位”,且年龄太轻。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孙科从美国归来任职。首次见到宋庆龄时,只称“宋秘书”,拒称“母亲”。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孙科与宋庆龄在政见上渐行渐远,但私交尚可维持。
而革命党内对孙宋婚姻反应复杂。支持者廖仲恺、何香凝等认为宋庆龄贤淑能干,有助革命事业。何香凝称:“庆龄是中山先生的同志、助手,更是灵魂伴侣”。
而反对者如冯自由、马君武等,以“年龄悬殊”“破坏家庭”“有伤风化”为由激烈反对。1915年12月,马君武在《民国日报》发表七律《哀沈阳·其二》,影射孙宋婚姻:“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犒赏金钱皆北去,梨园弟子属官家……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由于其内容明显影射孙中山“沉迷女色误国”,引发轩然大波。孙中山阅报后大怒,召马君武面斥:“我与庆龄结婚,光明正大,你写此诗,是帮袁世凯污蔑革命!”其后,两人关系破裂。
婚后生活
我活着陪他革命,死了也要陪着他
婚后,宋庆龄始终相伴孙中山左右。护法运动,宋庆龄随孙中山赴广州,建立军政府,接待外宾,撰写文稿,亲自护理病中的孙中山。陈炯明兵变,宋庆龄留下掩护,怀孕流产,终身未育。改组国民党与联俄联共,宋庆龄协助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鲍罗廷谈判,是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沟通的重要桥梁。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宋庆龄全程陪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1981年5月,宋庆龄去世前,在病榻上对杜述周提及:“我死后,不要搞什么特殊。只要一件事——把我葬在中山先生身边。我这一生,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学生、他的同志。我活着陪他革命,死了也要陪着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宋庆龄并未能与孙中山合葬。不过,邓小平在拍板决定时仍然给予了宋庆龄极大的认可:“宋庆龄同志是国家名誉主席,是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她的葬礼……可在上海另建陵园,规格等同国葬。”
在大陆,宋庆龄仍然被尊为“国母”。
主要资料来源: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
《宋庆龄选集》《宋庆龄书信集》(人民出版社)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与廖仲恺》(中国文史出版社)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孙文动静》档案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
张磊、张苹:《宋庆龄年谱长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