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明清松锦大战,文臣作死掐灭明朝希望,洪承畴也沦为贰臣之首......
复盘明清松锦大战,文臣作死掐灭明朝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开篇之前,容我先设想一个画面!
一个武将屹立于战场之上,眼中只有敌人,心中寻思如何破敌,却不曾想身后传来催促声:快出兵啊?
随后,陛下传来了旨意声,快出兵啊,还不出兵,你是不是心怀叵测。
最后,耳边还有尖细的聒噪声,那特有的阉人音调,让人烦不胜烦。
无奈,你出兵了,然后战败了,在之后,你投降了,国家灭亡了,你成了贰臣。
这就是明朝末年名将,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战争和结局。
公元1639年十月,志得意满的洪承畴,在剿匪前线,抓着最后一只“贼军”李自成部穷追猛打,帐下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被打的狼狈不堪,最后仅剩18骑,逃入了陕南商洛山中,眼见就要覆灭的农民起义,让洪承畴声名大噪,一时间成了大明柱石。
成了柱石的命运是什么?往往就是垫脚石或者革命的一块砖。
对那个时候的崇祯而言,垫脚石都是用来背锅的,砖则是用来堵漏的。
这不刚大致平定叛乱的明朝,又迎来后金扣边,这真是起了葫芦按了瓢,一桩一桩不消停。
于是,新一轮的战争开始了。
崇祯11年(1638年)9月,清军两路南下直扑北疆,京师戒严。
洪承畴被调回协同孙传庭一起率军入卫京师。剿灭起义军的两大主力,放弃了起义军合流北京城。
精于战阵的皇太极,选择专注进攻大明北疆关宁锦防线,攻占义州后,就开始了对锦州的围攻战。眼见锦州被围攻,崇祯也调兵遣将,不断强化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
经过近两年围攻战拉锯战,关宁锦防线看似摇摇欲坠,却一直没被攻破。
但,崇祯受不了啊!
面对边境一直不解除的危险,还有锦州城岌岌可危的现状,为了确保关宁锦防线安全,以及防御锦州失守后可能的辽东大溃退。
崇祯决定派遣洪承畴率大明五万精锐,北上救援锦州。
1641年3月(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军从北京出发,两个月后大军抵达离锦州仅百里的宁远。到了锦州之后的洪承畴,开始前敌侦查工作!
深谙军法的他,在侦查过后,分析敌我态势后,上书朝廷说:不能冒进,要不然会很危险,希望能暂缓救援锦州,稍待数日,等待时机,一鼓作气解锦州之围。
可是这上书,传到京师之后,却受到了非议和反对。
文臣之首,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坚持速战速决,在他们看来,大军出动耗费军饷太多,后方补给吃紧大明朝负担不起。
朝野上的舆论争议崇祯看见了,深知兵情凶险的崇祯一开始同意了洪承畴意见,但却在陈新甲反复劝说不断鼓动之下,又改变了想法。
随后一纸诏书发出,言简意赅地说了两个字:进军。
望着这催命一样的诏书,洪承畴无奈只能北上寻求和清军进行决战。
清军对于明军的动向还有朝堂上的纷争了如指掌,等的就是明军求战。
早有准备的他们,也在松山城北山岗之上布下了埋伏,就等洪承畴军前来。一个早有埋伏,一个被迫出军,洪承畴军初战失利,被伏击之后,伤亡四千多人。
吃了大亏的洪承畴,明白了清军的意图,那就是:围点打援。
以锦州城作为诱饵,诱惑支援的明军源源不断前来,在野战中不断消耗明军的精锐。
于是,洪承畴决定不再冒进,反而是缓缓行军,稳扎稳打。
可形势比人强啊!
在崇祯指派之下,无数兵马也在密集北上,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宣化总兵杨国柱三路兵马陆续汇聚到了洪承畴麾下!
一举将明军前敌兵力,从洪承畴的五万人,变成了13万人,马4万。
五万人兵马的时候,后勤已然吃不消,兵马到了13万人,4万匹马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规模的战斗,压的明朝喘不过气来。
而力主坚守以待时机的洪承畴,也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