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天飞过9次成帮凶?乌克兰指控中国卫星参战,俄国人听了都笑了

10月5日夜晚,利沃夫的夜空被爆炸的火光照亮,俄罗斯发动了一场持续4小时的空袭,多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十余枚巡航导弹

10月5日夜晚,利沃夫的夜空被爆炸的火光照亮,俄罗斯发动了一场持续4小时的空袭,多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十余枚巡航导弹与140架无人机齐上阵,让乌克兰空军疲于应对,现场一片混乱。

就在炮火硝烟尚未散去之际,乌克兰媒体却给这场空袭找到了一个“帮凶”——中国的“遥感”系列卫星。

乌媒声称,10月5日当天,中国卫星从乌克兰上空飞过9次,甚至有人脑补“中国卫星为俄军导弹指路”,这一说法迅速在西方媒体引发了轩然大波。

看似惊悚的“间谍大片”情节,实际上漏洞百出。乌克兰的指控荒唐得让人发笑,就连俄罗斯方面都公开调侃,“我们根本不需要外国卫星帮忙”。

乌克兰媒体的指控基于一项“惊人发现”:10月5日,中国“遥感34号”等卫星从乌克兰上空飞过9次,其中“遥感34号”在清晨6点绕了7圈。

他们声称,这些卫星并非无意路过,而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为俄军提供精确坐标,充当“导弹指路人”。

这一逻辑听起来很“吓人”,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问题。近地轨道卫星的运行轨迹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它们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轨道上飞行,约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圈。

换句话说,飞越乌克兰只是卫星正常运行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全球每天有上千颗卫星飞越乌克兰上空,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多国的卫星,甚至中国卫星也会飞过其他国家上空,这完全是“日常打卡”。

乌克兰的“罪证”仅仅是“飞过9次”,这就像你家门口有公交车经过,结果你指着公交车说它给小偷通风报信。如此荒唐的逻辑,显然经不起推敲。

更何况,中国早已公开声明,“遥感”系列卫星主要用于科研、自然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它们是“农田普查员”“森林救火员”和“防洪测绘员”,与军事行动毫无关系。

讽刺的是,乌克兰在指控中国卫星时,却对西方国家的卫星援助选择性失明。从战争爆发之初,美国的Maxar、芬兰的ICEYE等商业卫星便深度参与了乌克兰战场。

这些卫星提供的图像清晰到可以辨别出俄军坦克藏在哪片树林里,火炮阵地伪装在何处。

美国政府甚至整合了近百家卫星公司的资源,将超过200颗卫星的数据通过“星链”网络实时传送到乌克兰军方手中。

更有科技公司为乌军开发了算法,能够在一小时内完成情报分析,精准锁定俄军目标。这种深度介入,早已超越了“提供情报”的范畴,成为乌克兰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中国卫星只是正常执行科研任务,却被乌克兰塑造成“间谍工具”。这种双重标准,揭示了乌克兰的真实意图。

乌克兰为何要如此急于将中国“拉下水”?这背后是泽连斯基精心设计的舆论策略。

首先,乌克兰希望通过指控中国,破坏中俄关系。中俄作为战略伙伴关系稳定的“铁杆盟友”,在国际事务中保持高度一致。

泽连斯基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选边站队”,从而削弱俄罗斯的外交后盾。

其次,乌克兰希望借此向西方国家施压。战争进入第三年,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热情逐渐下降,国内反战情绪开始升温。

泽连斯基急需一个“新靶子”转移视线,而中国作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是舆论炒作的理想对象。通过将中国描绘成“幕后黑手”,乌克兰可以向美国和欧盟喊话:“中国都掺和了,你们快继续加大援助力度!”

这种策略的“低成本高回报”也让乌克兰乐此不疲。毕竟,指控中国卫星飞过不需要任何真凭实据,只需几张“飞行轨迹图”就能达到舆论煽动的效果。

而西方媒体一向热衷于炒作“中国威胁论”,只要一转载,乌克兰的“受害者”形象便能迅速立住。

面对乌克兰的荒谬指控,俄罗斯和中国都做出了强硬回应。俄罗斯公开表示,“俄军侦察卫星完全够用,不需要任何外国帮助。”这不仅直接否定了乌克兰的指控,更是对其军事能力的变相嘲讽。

中国外交部则明确声明,对所谓“提供情报”一事毫不知情。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一贯保持中立,致力于推动和平解决冲突。至此,乌克兰的说法已被完全戳穿——既无证据支持,也无逻辑可言。

乌克兰指控中国卫星“参战”,不仅是一场拙劣的舆论操控,更反映了其在外交和舆论战中的焦虑与无奈。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乌克兰不仅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在国际支持和国内稳定上面临双重压力。

这场闹剧最终只会让国际社会更加看清事实:中国的卫星,是服务于农业、环保和防灾的科技工具,而不是战争的工具。乌克兰与其费尽心思“甩锅”,不如脚踏实地解决自身问题。

毕竟,靠指责他人无法赢得战争,只有通过对话与和平,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出路。

下一次,泽连斯基若再想“甩锅”,是否会把中国的月球车“玉兔”也编进剧本?或者干脆指控中国的天气预报APP在为俄军测风速?这场闹剧还会如何延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