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守仁:一首感怀诗,道尽向往,人生美好却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读书,品诗,看电影悟人生我是威评书影史01《春日》明·王守仁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春雨江南梦。若得人间闲岁月,且将诗酒伴残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春日》

明·王守仁

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春雨江南梦。

若得人间闲岁月,且将诗酒伴残红。

谁都喜欢休闲自得,岁月静好的日子。

然而,生活的齿轮从不因人们的向往而停转。清晨的闹钟总会准时响起,地铁里永远挤满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办公桌上待处理的文件堆叠成小山。很多人像被上了发条的玩具,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机械地重复着晨昏。

但总有些瞬间,时光会突然变得柔软。可能是午后窗台上打盹的流浪猫,把阳光团成毛茸茸的金球;也可能是暴雨天里陌生人递来的半柄伞,在滂沱中撑起一方晴空。这些细微的闪光点,就像嵌在混凝土里的金箔,提醒着人们生活本真的温度。在这样的瞬间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成蜜糖色的丝线。办公室打印机嗡嗡作响的间隙,你突然发现窗外的梧桐叶正在进行一场慢镜头的坠落,叶脉在阳光下呈现出琥珀般的通透;便利店加热便当的90秒里,收银员哼着走调的歌谣,蒸腾的热气给她的侧脸蒙上一层柔光。

生活的魔法往往藏在这种矛盾的罅隙中。人们既是被日程表驱赶的困兽,又是能随时停下脚步收集星光的诗人。地铁玻璃窗映出无数张疲惫的面孔,却也倒映着某个女孩耳机里漏出的钢琴旋律,像一串银钥匙轻轻敲打着晨光。咖啡杯沿的口红印,电梯里陌生人衣领上残留的洗衣液清香,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抵抗机械生活的秘密武器。

黄昏时分尤其奇妙。当霓虹灯尚未完全接管城市,夕照会给所有事物镀上鎏金边框。遛狗的老人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外卖骑手的保温箱反射着暖橘色的光斑,连便利店叮咚的自动门声都显得温柔起来。就在这样平凡的时刻,突然触摸到了生活的双重质地——它既是永不停歇的传送带,又是随时可以按下暂停键的留声机,而决定权始终在汗湿的掌心里。

02

明朝诗人王守仁也同样如此。他在一个春日闲暇散步的时候,有感于时光美好,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日》。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却又让人心醉神迷。细雨如丝,轻轻拂过青石板路,将整个小镇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诗意中。杨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独坐窗前,捧一卷书,品一盏茶,任思绪随着春风飘远。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潺潺流淌,偶尔有几片花瓣飘落,点缀着这静谧的时光。

若是无事,不妨携一壶清酒,漫步于田埂小径,看农人耕作,听牧童短笛,感受天地间的生机与悠然。或者寻一处古寺,与老僧对坐,谈禅论道,让心灵在空寂中沉淀。

人生难得几回闲,何必总是匆匆?不如学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效仿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纷扰的尘世里,若能守住内心的宁静,便是最大的自在。

且让诗酒相伴,看花开花落,任岁月流转。待到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庭院,再回首时,这一程山水,早已化作心底最温柔的风景。

03

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明阳。

这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思想如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无数迷茫者的心灵。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龙场驿的艰苦岁月里,王阳明并未被逆境击垮。相反,正是在那个偏僻荒凉之地,他完成了思想的重大突破。白天,他教导当地百姓耕作之术;夜晚,则在油灯下沉思冥想。传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突然顿悟,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刻,标志着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启。

回到朝堂后,王阳明将他的学说付诸实践。在平定宁王叛乱时,他仅用三十五天就平息了这场可能动摇国本的动乱。这不仅是军事才能的展现,更是其"致良知"理论的成功验证。他教导弟子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背诵经典,而在于唤醒内心本有的光明。

晚年的王阳明在绍兴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他的教学不拘一格,常在花园里边散步边讲解,强调"心即理"的深刻内涵。即使在病榻上,他仍坚持与弟子论学,临终前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道尽了一代宗师的超然境界。

如今,重读《传习录》,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思想力量。王阳明的学说不仅属于那个时代,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治愈心灵焦虑的良方。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内心,寻找那份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

04

不过,其实他过得并不如意。这首《春日》,描写的其实就是他的一个心境。

初读此诗,一幅春日江南的柔美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微风轻拂,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杏花在春雨中悄然绽放,如梦如幻。诗人似乎渴望着能在这人间拥有一段闲适岁月,以诗酒相伴,静赏那残花凋零之景。而这首《春日》,竟映照出了王阳明并不如意的人生境遇与独特心境。

王阳明,这位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一生波澜壮阔,却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向与才华,立志要做圣贤。然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遭遇了重重困境。

在政治上,王阳明历经磨难。当时的朝廷政治腐败,奸臣当道。他因上书直言而得罪权贵,被贬至龙场这一偏远之地。龙场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与挑战。但正是在这绝境之中,王阳明经历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实现了哲学思想上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深刻的哲学理念。

然而,悟道后的王阳明并没有迎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他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宁王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到了朝中奸臣的嫉妒与陷害。他们对王阳明的功绩视而不见,反而恶意诋毁、诬陷他。王阳明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内心的委屈与无奈可想而知。

再看这首《春日》,诗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春雨江南梦”,表面上是描绘春日的美好景致,但或许在王阳明心中,这江南之梦也是他对宁静、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在那杏花春雨的江南,没有政治的纷争、官场的勾心斗角,只有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可现实中的他却深陷于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难以抽身。

“若得人间闲岁月,且将诗酒伴残红”,更流露出他对闲适生活的渴望。“残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王阳明或许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在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后,他渴望能放下一切包袱,在诗酒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那即将消逝的美好相伴。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无法真正做到归隐田园、不问世事。

05

王阳明的一生,虽充满了不如意,却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他将哲学思想融入到行动中,以“知行合一”为准则,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春日》这首诗中,能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在不如意的人生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生活充满了坎坷,也要像他一样,在困境中寻得一份宁静与豁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