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湖南产业升级,不能只靠硬核制造,不能全靠长株潭

今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崛起,湖南GDP在该时段首破4万亿,增速也跑赢全国均值,制造业表现尤为出色。看起来,湖南的产业升级

今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崛起,湖南GDP在该时段首破4万亿,增速也跑赢全国均值,制造业表现尤为出色。看起来,湖南的产业升级成效斐然,果真如此么?

一边是三一重工的机械臂在慕尼黑展会绽放火花,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即将实现万亿目标,一边是湘南配套企业的订单量不及长株潭的零头,智能算力占比虽已提升但仍需优化,硬核制造与新兴生态的契合度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湖南依然可以顶着“工程机械”“硬核制造”的耀眼光环阔步向前,但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速和区域协同的真正拓展开来,才是湖南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与理想状态。

湖南制造的底色,是工程机械打下的半壁江山。

2025年慕尼黑Bauma展上,山河智能的PRO系列旋挖钻机首次登陆欧洲市场,就引爆全场,这款针对欧美高端需求研发的设备,用两年时间打磨出6款核心产品,把“湖南智造”的名片贴到了技术发源地的家门口。

还有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实现了全链条核心部件国产化,运输效率提升10%、节能15%,在千万吨级矿山里一年能帮企业省下数千万元成本。

但光鲜背后,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工程机械相关产业贡献了近三成的增速,但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广东、江苏等省份。工程机械巨头们依然受着“重硬件、轻软件”惯性的困扰,中联智慧产业城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却要依赖外部供应商提供核心控制系统,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但在工业软件领域缺乏自主话语权。

数据显示,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数字化普及率达76.1%,比全国高6.3个百分点,但真正实现“数字赋能”的企业不足三成。大部分制造企业还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初级阶段,没能把数据转化为奔涌的生产力。

传统产业是湖南的“压舱石”,新兴产业则是被寄予厚望的“增长极”。

但政策推进中,仍需破解结构性难题。

今年2月,湖南省工信厅印发《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2万亿元。

这个目标并非空中楼阁,截至2024年底,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整体规模已达8520亿元,“两芯一生态”体系在全国信创市场排名第一,北斗规模应用、音视频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长沙、株洲、娄底等5市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标准工业镜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但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成长烦恼”,湖南并没有躲过去。

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集聚了2273家规模以上企业,看似阵容庞大,然而领军型企业不足10家,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在产业链低端打转。前三季度,湖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6%,虽然跑赢全部投资增速,但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的爆发式需求相比,仍显乏力。

“基础短板”的制约更为关键。湖南总算力达10.5EFlops,其中超算算力228PFlops、智能算力4.6EFlops,占总算力比重提升至43.9%,超算水平国内领先。湖南已建成和在建的数据中心设计标准机架位居全国第14位,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竞争中落在了后面。

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湖南出台了先进计算和音视频“双十条”、北斗政策“20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了30亿元规模的数字产业引导基金,但部分政策仍停留在给钱给地的传统模式。因为企业所需要的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和应用场景的落地,光靠政策文件并不能解决。

湖南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长株潭独强,会造成资源错配么?

今年一季度,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5385.35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6%,仅工业增加值就达1735.43亿元,几乎相当于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地区的总和。在这片不到全省1/7的土地上,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中车株洲所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长株潭的“虹吸效应”有多明显?

比亚迪长沙雨花基地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吸引了晓光模具、先惠智能等上百家配套企业集聚,而百公里外的衡阳,同类配套企业却面临订单不足的困境。中车株洲所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部件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而湘西的一些机械加工企业却只能承接低端代工业务。这种“中心吃撑、边缘挨饿”的格局,导致全省产业资源错配。

产业同质化的内耗,湖南依然存在。长株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湘南、岳阳也纷纷布局同类产业,缺乏差异化定位。长沙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拿到全国唯一的五块牌照,其他市州也在相关领域重复投入。结果就是,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但核心零部件配套率仍不足60%,很多本地企业只能做简单的加工组装,利润被外来供应商拿走。

区域协同的短板,将拖累整个产业生态。2025年上半年,湖南“5+5”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9130亿元,同比增长8.0%,但如果扣除长株潭的贡献,其他地区的增速不足5%。

湖南需要从产业链思维中,转换为生态思维。

湖南的产业升级,并不缺少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但生态化的发展思维执行得不够好。

这需要打破“硬强软弱”的产业结构,让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已经具备极强的全球竞争力,但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制约了产业升级的步伐。2025年前三季度,湖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3%,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9.3%,虽然增速并不低,但占比仍低于第二产业。未来需要围绕制造业龙头,培育一批本土的工业软件、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企业,让“湖南制造”背后有“湖南服务”支撑。

湖南的绿色智能计算产业要实现万亿目标,不能只靠政策补贴和园区建设,要解决算力供给、数据要素、人才短缺等核心问题。按照规划,2025年湖南智能算力要达到3EFlops,智算中心平均PUE控制在1.4以内,这需要加快推进“四算一体”融合发展,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同时开放更多政务、工业、民生数据,让人工智能企业有场景可练、有数据可用。还要加紧落实信创人才“9条”政策,把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湖南已经上线全国首个产业集群AI供需平台,这是个好起点,但更需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比如,长株潭的龙头企业可以在湘南、湘西设立配套基地,给予税收分成、产能指标倾斜等优惠。

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明确差异化定位。长株潭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湘南侧重零部件配套和物流枢纽,大湘西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和数字农业。

中车株洲所的实践值得借鉴,其依托核心技术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领域拓展,带动了株洲整个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升级。

湖南的优势,在于拥有坚实的制造基础和领先的科研实力,也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要打破壁垒、协同发力,就能让万亿产业规模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