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汉。于是,蜀汉王朝便由此建立。当时,两川之地欢天喜地,文臣武将也纷纷上表庆贺。但颇为尴尬的是,刘备登基当皇帝这个事儿,不仅敌对方曹魏集团嗤之以鼻,还有三个与刘备很亲近的“自己人”也反对痛恨,这又是咋回事呢?
先说反对声音最大的“自己人”,便是汉献帝刘协。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之后,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把刘协封为山阳公,把整个山阳县都交给了刘协作为封地,允许他在山阳地区内发号施令,外界不得干涉。也就是说,刘协在山阳县活得好好的。但是,在刘备嘴里面,汉献帝刘协早就被曹丕杀害了。于是乎,为了使大汉王朝得以延续,刘备只能顺天应人登基做皇帝了。
这可就让刘协非常痛恨。因为,刘协一直将刘备视为“自己人”。从血缘关系来说,刘备是刘协的叔辈。从君臣关系来说,刘协对刘备赏赐颇多,还给了他左将军的官职。虽说也没啥实权,但是也让刘备从此多了一面招揽人心的旗帜。后来,刘协又将刘备作为铲除曹操的心腹大臣,命他与国舅董承等人共同擎天保驾。这一连串的付出,并没有让刘备对刘协心存感激,反而编造了他被曹丕害死的谣言。如此说来,当刘协知道刘备登基当皇帝时,恐怕早已恨得牙痒痒。
其次反对声音最大的“自己人”,便是东吴的孙权。虽说,因吕蒙背刺关羽偷袭荆州一事,让孙权和刘备彻底决裂。但在这之前,孙权和刘备的关系却是相当之好。对外,孙刘联盟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北方的曹魏。对内,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成为了孙权的妹夫,和孙权成了一家人。按理说,孙权应该支持刘备称帝才对。但恰恰相反,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孙权对此事嗤之以鼻。他认为,刘备始终都是大汉的臣子,理应北伐曹魏报仇才对。称帝这事儿,根本轮不着刘备操心。
当然,孙权之所以反对痛恨刘备称帝,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孙权彼时已经被曹丕册封为大魏的吴王,若是承认刘备的皇位,那岂不是矮了一头?所以,孙权一直都称刘备为“汉中王”,意思是孙刘平级,刘备的皇帝名头在东吴的地面上不好使,也不会得到承认。不过,讽刺的是,等到孙权称帝后,便也就承认了刘禅的皇帝名头,其中奥妙便是如此。
除此之外,西川的刘巴也反对痛恨刘备称帝。虽说都姓刘,但刘巴和刘备很不对付。早在荆州时,刘巴便心向曹操,不遗余力劝说荆州文武放弃抵抗,并视刘备为逆反朝廷的乱臣贼子。后来,他又跑到西川辅佐刘璋,又想尽办法阻拦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等到刘备夺占西川,因怜惜刘巴的才华想招揽他,可刘巴又闹起了脾气,把大门关起来不理世事。刘备吃了个闭门羹,但还是亲自登门拜访,终于请动了刘巴出山。可问题是,不知道是不是两个人八字不合,反正是闹出了不少矛盾。由此推之,刘备登基称帝这事儿,在刘巴眼里估计也是一无是处的败笔,反对痛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