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的年代,连深山道观也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蒲团。无数道家弟子脱下道袍,穿上戎装,或以独特方式支援抗日,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义。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缅怀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也不会忘记那些在战场之外以不同方式支援抗日的群体,其中就包括许多鲜为人知的道家弟子。
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毅然走出清修之地,或直接参军亲敌,或提供医疗救助,或协助情报工作,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道教“济世利人”的教义。

烽火岁月:胜利背后的心酸与血泪
回溯八十年前,祖国大地一同深陷战争的泥沼。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田园的宁静,炮火的硝烟遮蔽了山河的轮廓,彼时的道家典籍中“万物并作”的秩序被骤然打破,城镇乡村沦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惨状,恰似《道德经》中“兵者不祥之器”的沉痛注解。在东部的清溪镇,曾是“小国寡民”般的祥和之地,溪水潺潺绕屋流,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的自然节律。可侵略者的轰炸,让这座小镇一夜之间化为焦士,街道上残垣断壁交错,曾经热闹的集市只剩灰烬,刺鼻的硝烟味与焦糊味弥漫在空气中,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百姓们拖家带口,在枪林弹雨中艰难求生,许多人倒在逃亡的路上,鲜活的生命如风中残烛般熄灭,只留下亲人绝望的哭喊,回荡在空旷的废墟之上--这便是战争对“道法自然”的践踏,对生命本真的摧残。


百姓以道家智慧扛苦难,用赤诚护和平曙光
战争的苦难,不仅在前线蔓延,更在后方百姓的生活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为支援前线,百姓们遵循着道家“知足常足,知止不殆”的智慧,省吃俭用,将家中仅有的粮食、衣物悉数捐出。城郊的李家大娘,丈夫与儿子都上了战场,她便带着儿媳和孙儿日夜赶制军衣、军鞋,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渗出血泡,却从不停歇。有人问她累不累,她只是笑着说:“前线的娃们在拼命,咱这点苦算啥?守住了和平,日子才能回到'甘其食,美其服的模样。”村里的孩童们也没闲着,他们跟着大人学习传递情报、照顾伤员,小小的身躯背着药箱穿梭在山林间,他们不懂太多大道理,却记得先生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之心,便是守护家园的初心。田野里,原本该是“春种秋收”的景象,却因战争变得荒芜,杂草丛生,百姓们在饥饿与恐惧中艰难度日,却始终坚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黑暗终将过去,和平定会到来。

侵略者深知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便妄图以“毁道”来磨灭百姓的反抗意志。他们烧毁了镇上有着千年历史的道家书院,这座曾是道家文化传承之地的书院,藏有无数珍贵典籍,其中不乏《道德经》的孤本抄本与道家先贤的批注。当火焰吞噬书院的飞檐时,老院长周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几卷核心典籍藏进掏空的石柱中,他对弟子们说:“典籍可烧,但'道'烧不毁。"道'在心中,民族的根就在;根在,终有重见天日之时。”此后,百姓们秘密组建了“护道会”,有人将典籍藏进山洞,有人将道家箴言刻在石板上,有人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背诵典籍--他们以“守静致虚”的韧性,守护着文化的火种,抵御着侵略者的文化侵蚀。正如《道德经》所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他们在黑暗中坚守光明,在苦难中守护“道”的真谛,这份坚守,成了玄中易在战争中永不倒下的精神支柱。

“以身载道” 换曙光,“复归其根” 筑新程
终于,在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坚守下,胜利的曙光穿透了硝烟。当百姓们走出躲藏的山洞与地窖,看到侵略者投降的旗帜落下时,没有人欢呼雀跃,反而有老人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泪水顺着皱纹滑落--他们深知,这份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生命“以身载道”换来的。战后满目疮痍,百姓们却没有被苦难击垮,他们以道家“复归其根”的智慧,开始重建家园。他们清理废墟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每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修复书院时,严格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建筑与山水相融。在重建的过程中,百姓们始终记得,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道”所倡导的和平与和谐--正如《道德经》所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争是无奈的选择,和平才是“道”的归宿。

祖国换新颜,展盛景:稻浪翻金、太极悠扬,“道法自然” 融现代生活如今,八十年过去,祖国早已换了模样,曾经的废墟之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胜利纪念碑”与重建后的“玄易书院”;曾经荒芜的田野,如今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百姓们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清晨,院子里传来学子们诵读《道德经》的朗朗书声,与不远处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图景;傍晚,老人们在纪念碑前的广场上打太极,一招一式间透着“道法自然”的从容,孩童们在一旁追逐嬉戏,笑声清脆--这便是“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结果。
每年胜利纪念日,百姓们都会来到纪念碑前,献上亲手采摘的鲜花,老人们会给孩童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书院的先生们会带领学子们诵读“以和为贵”的道家箴言。他们深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为了守住“道”所倡导的和平,让先辈的牺牲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