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律,不是靠意志硬撑,而是靠惯性让自己不需要意志。
hi,我是长风!
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觉的只要足够自律、足够狠,就能一直坚持下去。
但从行为学角度看,意志力其实是一种易耗资源。你一整天能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次数是有限的,每一次逼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都在消耗那点有限的意志。意志力就像电池,用一会儿就会耗尽,每次你硬逼自己学习、去健身,其实都在耗电。
人在越忙的时候越高效,一旦停下来,就很难再起来!
有时候想着“我先放松两天,下周再开始”,结果一放松就彻底停摆。这并不是懒,是因为一旦停下来,整个人的节奏、能量就都掉下去了。
从物理学角度看就是,维持运动的能量远低于重启的能量。心理学家称之为“行为启动成本”,每次中断都要重新调动注意力、决策力和情绪,这个代价极高。
比如健身这件事,只要连续三天没去,第四天你基本就找不到动力再去了。因为惯性被打断,身体和心理就都不想再启动。
我认识一个朋友,是个写作创业者,他连续写了863天,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和我说他其实不决定要不要写,而是每天都做一个固定动作——泡咖啡、坐下、开电脑。就像每天早上洗脸刷牙那样,手一动,大脑就自动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就是惯性系统:先启动,再思考;靠势能,不靠情绪。
就像你懒得跑步时,先换上运动鞋,你的大脑自然会想“鞋都穿了,不跑就白穿了”。
那些能长期坚持的人,其实并不是一直都很有激情,而是他们的生活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不做反而难受,就像每天不刷牙总觉得怪怪的。
所以,越顶尖的人,越不依赖意志力,不是因为他们很强,而是他们更懒得消耗。我将他们这种方式叫做「结构化推进引擎」,如果你能很好的去运用的话,你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原理很简单,只需要三步就可以:
时间结构(固定时段):让你必须发车。
空间结构(专属场域):给你一个安稳的驾驶位。
反馈结构(信息回路):就是你的“仪表盘和路况反馈”,告诉你车速多少、油剩多少、前面是坑还是桥。
比如你想写作,那么每天固定早上写就是时间结构、有个专门的书桌就是空间结构、发出去马上看反馈就是反馈结构,那么就算今天状态差,这个模式也能带着你走。
简单说,就是把你的人生当个小公司经营,不靠感觉干活,而靠流程推进。就像工厂流水线,机器没激情,但产量稳定。
肯定会有人问,收到了负反馈怎么办?
这个反馈结构的关键目标不是为了得到好评,而是为了收集数据。一个负面的评论、一个下跌的数据,都是一个宝贵的数据点。
没人看是数据-> 说明标题或封面不吸引人,或者推广渠道不对。
有人骂是数据-> 说明可能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或者你的观点有争议,或者确实有没讲清楚的地方。
学会筛选信号,屏蔽噪音:
忽略那些纯粹情绪化的、辱骂的噪音,这种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
关注那些具体的、有内容的批评。如果有人能说出“哪里不好”以及“为什么不好”,哪怕话很难听,这也是黄金般的信息。
建立心理防火墙:把反馈和你本人的价值分开,“这东西没做好”不等于“我是个废物”,你只是在测试一个产品原型,并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迭代。
所以,做任何事都一样,激情能让你起步,但能让你坚持下去的,一定是惯性。别想着更拼命,要想办法让自己更稳,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