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攻克影像、药物等四道难关!石明教授让肝癌规范诊疗照亮甘肃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抵达中肿甘肃医院。这支9人团队肩负明确使命:通过深化医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抵达中肿甘肃医院。这支9人团队肩负明确使命:通过深化医疗协作提升当地肿瘤诊疗能力,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肝脏外科专家石明教授作为派驻成员,其核心任务是将肝癌精准治疗技术体系在甘肃实现有效平移。

在中肿甘肃医院,石明的工作聚焦于规范化操作传递。他拒绝替代性帮扶,坚持要求本地医生主导操作。针对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关键技术,他通过分解流程、现场示范、即时纠正的方式强化培训。这种“手把手带教”模式的确立,源于中肿与甘肃共建中对技术可持续性的共识——正如石明对当地团队强调的:“我的目标是将先进技术真正带到并扎根于甘肃。”

肝癌诊疗涵盖早期微创手术、中期灌注化疗、晚期靶免治疗等复杂体系,将其从顶尖医院移植到西北地区,涉及人员能力建设、设备适配优化、药物可及保障等多维度协同。石明团队面临的正是这种系统性挑战:技术平移绝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规范化操作培训、标准化流程建立、核心能力培养来实现诊疗能力的实质提升。

在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框架下,这场实践的价值已超越技术本身——它正在验证如何将前沿医疗资源转化为基层可承载的诊疗能力。而石明在肝癌领域的技术平移路径,为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医疗协作提供了关键范本。

四道门:精准治疗西行的现实考题

要将中肿的肝癌精准治疗体系引入甘肃,远非设备到位、技术教会那么简单。石明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系统性应对的挑战,其中有四道需要打开的“门”。

第一道门:影像要“看得清”。影像是精准治疗的“眼睛”。石明发现,磁共振图像质量会直接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成为实施精准手术或介入治疗的现实瓶颈。这不仅是设备问题,更关乎技术能力的稳定传递。

第二道门:专科得“钻得深”。石明观察到,当地医生精力相对分散,难以像顶尖专科中心那样,在肝癌某一特定领域(如复杂的介入手术或腔镜切除)投入足够精力进行深度打磨和精进。这制约了高精技术的独立开展。

第三道门:药物需“用得上”。肝癌治疗,尤其是晚期患者依赖的靶向药、免疫治疗等方案,其落地有时会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这给患者及时用上合适的“救命药”带来了不确定性。

第四道门:患者应“来得早”。石明在接诊中看到不少病人确诊时已到晚期,治疗难度陡增。究其根源,在于基层群众健康意识仍有待提升,“平常没有体检概念”,“有点小不舒服就扛着”,往往扛到症状严重才就医。这种“扛出来的晚期”,让早诊早治这个呼吁了几十年的理念,依然面临现实的挑战。

这四道门槛相互交织,构成了肝癌精准治疗技术平移甘肃的现实考题。跨越它们,是这场技术西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毫米之间:石明教授的“手把手”教学经

面对系统性挑战,石明在甘肃医院的破解之道,出人意料地朴实:不追逐虚无的“高精尖”,而是俯身夯实最基础的规范。他将肝癌精准治疗的平移,落在一个个具体操作的细节打磨上,尤其体现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这类关键技术的“手把手”带教中。

分解流程,步步为营。

首先是设备布局的优化。例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石明重点规范机器的摆位,强调手术床、心电监护仪、高压注射器及监视屏的相对位置必须科学固定。布局失当会导致设备相互干扰,并可能遮挡术者视野,影响手术效率与安全。

其次,是参数的精准设定。石明详细指导高压注射器的流速控制规则:依据靶血管的直径差异调整流量。流量过低无法清晰显影,过高则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必须严格根据血管情况个性化设定。

最后,是核心的股动脉穿刺操作。石明反复强调操作要领:穿刺前务必精准触诊,明确动脉走行和搏动点,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精准穿刺、一针见血,这是保障后续操作顺畅和安全的基础。

尽管难求百分百成功,但通过规范训练,成功率得以显著提升。此外,石明指出,操作完成后的确认同样关键:“管子放好了,一定要重新拍片,确定位置没问题,才能让病人离开诊室。”石明强调,“这些步骤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步步有规范”。

这种带教,渗透着石明的核心理念:顶尖的医疗技术,精髓在于可复制、可推广,而非独门秘方。“医学操作凭一双手,大家都能做到。差别在哪?在基本功有没有做好。”因此,他拒绝“画红线”式的粗暴管理,也避免自己包办替代。他坚持让当地医生动手,自己在旁指导,一次手术强调一个规范点,日积月累,让规范意识深入人心。

这“手把手教学”的“传统功夫”,正是将中肿经验转化为甘肃医院可执行、可持续能力的务实路径。它不华丽,却是在手术室里让规范真正生根发芽的关键。

看得见的改变:火种在西北点亮

肝癌诊疗的精准化,离不开高效的多学科协作(MDT)。但在现实中,频繁召集所有相关科室并不高效。石明教授在甘肃医院推动了一种更务实的MDT模式:根据患者病情抓核心成员。 比如一个肝硬化严重但肿瘤不大的病人,主要聚焦介入科和肝病科专家讨论,形成高效的“小MDT”;遇到复杂高危病例,则启动“大MDT”,利用远程平台连接中肿专家资源深入研判,避免个人决策的风险。这种“大小结合”、去形式重核心的模式,提升了当地MDT的决策效率和质量。

质量控制也悄然深化。除了移植自中肿的、包含术前术后核查清单(Checklist)的流程外,对于大量无法完全用文书规定的操作细节,石明更注重在共同手术和工作中建立规范共识,让它内化为医生心中的一把尺,做到“心里有数”。

石明曾对当地医生说:“我来是把技术带过来的,你们学不会,我就白来。”如今,已有多名医生能较成熟地独立开展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并掌握了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同时,更深层的理念也在刷新。通过持续的带教和病例实践,“晚期肝癌生存期可延至两年左右”这一新认知,已从石明的查房宣导,逐渐成为团队共享的临床经验。细微之处,如手术时保持腰背挺直以利操作持久稳定的基础习惯,也正在年轻医生中养成。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治疗理念的更新,标志着这支团队在肝癌精准诊疗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结语:撒播“火种”的人

石明教授推动的肝癌精准诊疗技术下沉,是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细节的敬畏精神以及“晚期不等于绝望”的新生希望,一并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能独立开展核心技术的医生团队,刷新对肝癌生存期的认知,筑牢从手术姿势开始的规范根基——这些,才是能在西北生生不息的肝癌防治火种。这束在中肿甘肃医院燃起的火种,其以规范筑基、授人以渔的模式,为中国更广阔的医疗协作与能力提升,照亮了一条可鉴之路。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