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造‘中国芯’全球首发的大尺寸外延片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万州这座千年江城,正以一场静水深流的智能变革,回应着时代的召唤。作为重庆“一区两群”战略的重要支点,万州在“十四五”期间锚定新质生产力,以智能制造为引擎,驱动传统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蝶变。
在9月5日开幕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上,万州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三峡的壮阔,而是以数据为墨、创新为笔,书写着内陆工业城市的转型样本。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跃居全市前列,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爆发式增长;从国家级智能工厂的突破,到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崛起——万州的每一步,都印证着“智造强区”的雄心。在智博会的聚光灯下,万州正以“四链融合”的生态,向世界展示长江上游的“数智新声”。
△江东机械的成型压机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工业筋骨的重塑与智能转型的加速
万州的工业转型,始于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达719.17亿元,增速排全市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位居全市第3。这些数字背后,是“智改数转”战略的全面落地。
万州以“大运行、大协调”理念构建多层次监测体系,构建“政策+机制+清单”多层次运行监测体系,让传统工业焕发新生。2024年,数字制造业产值达41.7亿元,增速高达66.9%;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2.16亿元,增长33.3%。进入2025年,转型势头更劲:上半年规上工业产值381亿元,增长11.4%,高于全市8.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位列全市B档第20。工业投资成为硬支撑,2024年完成86.3亿元,增长15.1%;2025年上半年技改投资飙升61.4%,高于全市4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是孤立的成绩单,而是万州用“智能制造单元”重构产业筋骨的写照。
“技改扫街”行动是万州转型的缩影。2024年,58个技改项目入库,总投资44.5亿元;2025年上半年,技改项目库扩容至62个,总投资50亿元。在湘渝盐化电池级纯碱一期项目和中交一公局装配式基地等竣工项目的带动下,万州经开区智慧园区一期投入3395万元,打造管理、服务、支撑三大平台,为企业“触网上云”铺路。金龙铜管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建成,施耐德市级双化协同标杆的树立,标志着万州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18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市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23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6.1%,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3.1%。这些数字背后,是万州对“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的深耕——“5G+”工业互联网场景落地3个,万州云智算中心一期投产,助力重庆市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试验区获批。工业的筋骨在数据中重塑,万州用智能工厂的灯火,照亮了长江三峡的产业星空。
△重庆平湖金龙电工科技有限公司电磁线生产车间
创新融合的生态与新质生产力的孵化
如果说智能制造是万州的筋骨,科技创新则是其灵魂。万州以“四链融合”为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在这里破土而出。
数据显示,2024年,万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8%;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7.18亿元,增速29.3%。研发强度提升的背后,是“政策+机制+平台”的创新生态。万州迭代优化“3233”现代制造业体系,出台《工业强区新十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归集47条干货形成《惠企政策汇编》,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万州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全区现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市级瞪羚企业8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2025年上半年,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瞪羚企业4家。创新平台的搭建更显决心: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落户,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中心27家、区级中心29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其中,谭木匠非遗梳篦工业设计中心获评市级优秀工业设计中心,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典范。
科研项目的“揭榜挂帅”机制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创新动能。威科赛乐光伏芯片研发等28个项目纳入重庆市技术创新目录,金龙集团φ7.0×0.23×0.14齿数58铜管、敏城电子滤波器被认定为2024年度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催生成果转化加速。今年上半年,万州收获专利授权433件、发明专利42件,企业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40件。万州还以产教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引导九龙万博等企业与四川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合作,实施80余个技术攻关项目;设立制造业产业学院14个、数字产业学院18个,开设专业143个,年均为本地企业输送742名毕业生。
在数字化浪潮中,万州瞄准未来产业,绘制前沿新材料、氢能、低空经济等产业链图谱,依托威科赛乐半导体等企业,建成全球最大金属镓基地和国内首个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全链条基地,其3D传感芯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车载激光芯片全国产化。创新不再是实验室的孤岛,而是产业雨林中的共生网络,万州以“四链融合”的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写下三峡注脚。
△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服务赋能的温度与未来赛道的突围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万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突破瓶颈,用精准服务孕育未来。
过去,万州部分企业依赖传统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高端平台稀缺,国家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尚未突破;高端人才匮乏,专利转化率低,科技创新“单打独斗”。2024年,全区仅35家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字制造业龙头仅平湖金龙电工、威科赛乐2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6户,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滞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4.9%,低于全市约5个百分点。传统企业转型尤为艰难,300余家中小企业调研显示,37.8%无转型规划,62.3%缺乏数字化部门,41.2%生产环节未改造。
万州以服务破局。建立完善资金与企业的双向匹配、“集中辅导+入企宣传”精准滴灌等机制,召开政策宣讲会,最小颗粒度拆解申报条件,最大化提高资金争取成功率,2024年争取资金8.4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获2.6亿元;金融活水持续注入,累计提供增信融资贷款4.96亿元、应急转贷24.98亿元;要素保障中,“一企一策”用电诊断节约成本300余万元。在万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线上平台已解决252项问题,服务专员走访企业3220家次。
招商引资与未来产业布局是突围关键。2024年万州签约工业项目28个,合同额267.8亿元;2025年1—8月新签赤泥选铁综合利用等工业项目41个,合同额146.7亿元。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分水、李河一期投入使用,伟鑫福等9家企业入驻。
面向“十五五”,万州绘制蓝图:打造“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产业创新综合体”网络,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1个、市级中试平台2个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2.2%,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65%。新兴产业赛道加速,以“一企一策”培育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氢能;依托威科赛乐等企业,突破低空飞行器、脑机接口等未来技术。绿色转型同步推进,力争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2个、绿色园区2个;加快数据归集与应用开发,支持8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重庆与世界
图/万州区经济信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