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海南三亚某军港,舷号“18”的福建舰,与身旁的山东舰相映成辉。2000余名海军官兵与航母建设者代表整齐列队,见证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正式入列。

2000余名海军官兵参加福建舰入列仪式
随着八一军旗被郑重授予福建舰舰长、政治委员,这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国之重器,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远洋战力新纪元。
福建舰的横空出世,早已超越单一作战舰艇服役的范畴。作为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它的入列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先进航母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更在作战体系、工业制造、国防理念等维度,铸就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在全球航母发展史上,美国长期以“核动力搭配电磁弹射”构建技术壁垒,营造出“无核动力难撑电磁弹射”的行业迷信。而福建舰以常规动力成功驱动先进电磁弹射系统,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这一创新不仅证明先进装备并非只有一条发展赛道,为中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非核动力先进航母发展范本,更打破了西方在高端国防技术领域的话语垄断,彰显了“适合自身的才是最优解”的装备发展逻辑。

福建舰入列仪式
福建舰入列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了我国航母的攻防体系。宽阔的飞行甲板上,3个弹射起飞位与4道阻拦索格外醒目,已完成弹射起降训练的歼-35隐形舰载机、歼-15T重型舰载机、空警-600舰载预警机依次停放,形成完整作战梯队。
不同于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起飞模式,电磁弹射让歼-15T可满油满弹起飞,搭载重型反舰导弹执行远程打击;歼-35凭借超材料技术带来的隐身优势,反射截面积堪比手掌,可穿透敌方防空网;空警-600以超500公里探测半径构建“空中预警伞”,兼具“千里眼”与“空中大脑”功能。
这种“体系化协同”不仅让单舰战力倍增,更使航母从“海上移动机场”升级为“远洋作战指挥中枢”,让中国海军首次具备在远海与强敌进行对等空战的能力。
军事专家张军社强调,福建舰入列带来三重关键飞跃:舰载战斗机作战能力、航母作战效率大幅提升,更构建起攻防一体的远海作战体系。
未来福建舰与辽宁舰、山东舰组成三航母编队,可实现舰载机互降、防空圈叠加、交互掩护补给等战术创新,将远海海域控制从间断性升级为持续性,真正具备远海独立作战能力。

舰载机弹射起飞
与部分国家航母“全球威慑”的使命不同,福建舰的入列凸显了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内涵。在西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安全挑战交织的背景下,福建舰可为海上能源通道、远洋商船航线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提升国际救援、反海盗等行动能力。
未来它或将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反恐等任务,在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传递“强而不霸”的大国国防观。

福建舰入列仪式
从辽宁舰的“改造摸索”,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技术引领”,中国航母的发展轨迹,正是国民科技自信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福建舰的一系列“黑科技”,已从实验室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之重器,其激发的民族创新活力,将转化为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三艘航母并非单打独斗,各自搭配新型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及综合补给舰,形成强大联合保障与作战能力。
当然,面对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与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当前的3艘航母只能满足国防层面的最低作战需求,未来,中国必然会依据国家安全的实际考量,稳步推进更多航母的建造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有外媒传言已启动第四艘航母的建造工作,而且该舰或将成为我国首艘核动力航母。国防部没有否认,只是表示,将依据国家安全与技术发展推进航母建设。这一表述虽然审慎,却也引人遐想,让外界对中国航母后续的发展路径充满期待,而国内民众更盼着四航母、五航母乃至六航母的时代能早日来临。
总之,福建舰的入列,不仅是中国海军的里程碑,更是世界海权格局重塑的重要标志。它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霸权,以体系思维提升远洋战力,以防御理念诠释大国担当,必将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