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致那个面试不断失败不断内耗的你

众所周知,面试是找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最近接到一个新认识朋友的紧急电话,沟通后才知晓在那次线下交流得知我职业后,她渴望从

众所周知,面试是找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

最近接到一个新认识朋友的紧急电话,沟通后才知晓在那次线下交流得知我职业后,她渴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更专业的面试解惑。

她当时已经失业两三个月了,屡战屡败的面试经验让她开始心慌,于是打算向唯一认识的一个HR朋友了解了解,到底面试时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个小时的絮絮叨叨,我不由发现她所列举的,都是那些所谓面试大纲的经典题目,她一边回顾着自己的回答以及面试官的反应,一边不停地向我确认这样的回答有没有问题。

说实话,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她这个事实,因为本身在不同的公司,都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跟企业的文化,面试官的性格,当前这个岗位急需的特质都有莫大的关系,而我的标准也未必是她将面对的面试官的标准。

她失望地挂了电话,这和她以为的不一样。

如此想法的不仅是她,哪怕是HR自己,也很难在失败面前不内耗。差不多不多天后,另外一个正在找工作的HR朋友也在群里感慨,好不容易有个复试,感觉还不错,可到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问她能给自己的面试打几分,她回答了分数后就没有下文了。

自嘲的背后是她不言而喻的潜台词——我不会就败在这里吧?

是分数给得太低,让面试官觉得我不自信?

还是分数说高了,给面试官一种自不量力的感觉?

还是我根本就不该打分而是该说些别的“标准”答案?

那么有没有种可能,就是人家心里本就有了更适合的人选,无论你回答多少分或者怎么,都影响不了这个结局。

事实上,全宇宙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最终是否录用你,从来不是单靠一个或多个题目决定的,而是靠你的面试表现、专业技能、工作经历、经验类型、人品性格、人脉资源等因素综合评判决定的。

01. 为什么我们会内耗?

求职者的内耗,无非在于这两个原因。

一、习得性失败的无助感

当你准备了很多次却依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时,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就偏偏是我?

你最终将所有的原因归于自己,是不是我不够优秀?是不是我要的太多?

当这个职位是你心心念念时,当多次投递简历后换来难得的一面时,患得患失感+1.过度的渴望产生交流,进而更加在面试时发挥失常。

二、双方的信息不平等

尽管都说面试是双选,可对于大部分求职者来说,坐在会议室中的那一刻更像是被评估的那一个。

而更糟糕的是供求的不平等和信息差。

面试官有你的简历,也明白自己岗位大概需要什么能力或特质。然后提过提问向求职者进一步确认。

可对于求职者来说,无非得知面试官真正的标准,更难以明白面试官一个问题背后的弦外之音。

最近看到一位HR吐槽由于面试官问了一个空白期为何太长而被怼的故事。

他感叹,面试官只不过想了解这半年发生了什么,而求职者的表现显得性格敏感态度恶劣所以淘汰。

但实际我很难认同。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动机乃至不同的语气提出来,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

“为什么你的空白了半年还没工作?”

有可能是压力测试。

有可能是想了解你半年没工作还干了啥。

有可能是想试探你是否中途有短暂就职经历或offer却放弃的原因。

也有可能就是上位者毫不在意的嘲笑。

面试官知道而求职者的你不知,你只能依靠当时的语气,前后交谈的气氛只能成为可以参考的零星依据。

而也许刚刚不久的一些经历可能又成为某种导火线。

所以,你就算知己(事实上大部分人连这一步都做不到),但你未必知彼,就导致你在面对失败后的面试是对自己的表现不停地复盘也终究不明自己淘汰的原因。

这在某种程度可能也回答了另外一个现象。

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在面谈的时候一片祥和甚至都谈到了入职可能的计划,最后却不了了之。

因为真正得体的面试官不会在面试过程中展露过多的情绪,只求不动声色地顺应你了解更全面的你,从专业知识到个性特征的匹配。除非压力测试需要,他们不会给你更多可参考的线索。

面试本质不光是嘴上交流,更像一场心理战。

面对刁难质疑合理反驳不动情绪;

面对试探想答就答,不想答的直接拒绝;

面对提问,想问就问,别不好意思;

不要光顾着说,更多倾听对方背后的潜台词。

02. 如何破局?

正如我开头所言——面试这玩意除了专业部分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统一的方法论。

每个人的面试都是在自己每一次亲自面试中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一套打法。

你最需要记牢的是,不要压抑你的需求或底线,展现比较真实的自己。

比如,你接受不了常态化的加班,不需要虚以蛇矣的文化,那么就别在面试就全力讨好,因为最终你假装不了还是会熬不住离开;

当你不要把每一次面试当作被审判,而是看作行业交流时,或许会让你更加放松的心态去面对。

当然有些事依然可以做的。比如在面试前的充分准备,包括但不限于了解公司和岗位、了解行业历史与现状、了解公司竞对的情况,探究招聘启事上面的关键信息背后的言外之意和深意。

在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可以问下面试官是在公司的角色(你的直接领导还是分管领导还是HR),有的甚至可以了解下想要沟通的重点,以做好相应的面试准备。

实在打听不到也没有关系,边面试边评估对方的习惯和偏好,但这也是对你的观察能力和临场反应的考验了。

而这些,又来源你不断的面试经验。

慢慢的,口才,临场,心态,观察等等也就都练出来了。

谁能想到呢,当初毕业时连做个自我介绍都要提前写好稿子背得磕磕巴巴的我,现在面对各种刁难歧视打压心平气和了。

同样依然需要复盘,在不断的提问后回顾招聘启示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人,和你的差距——有时候这种差距并非你不行,只是不合适罢了。

补充你还缺失的专业部分,将你回答的思路重塑得更有逻辑等等,但不需要的是,去陷入无止境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接受某些职场依然不那么公正的现实和恶意的嘲讽,但也要保持相信,在千千万万的岗位中,依旧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

说千道万,岗位的匹配度才是最最核心的。

而这匹配度源自哪里?源自你返璞归真而非花里胡哨的简历、你面试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求职态度、你面试时交谈的眼神或者小动作,等等等等。

写在最后:

我记得刚入招聘行业,还在苦背各种面试专业诀窍时,我的直接领导说过一句话。

其实面试久了,很多时候,那个求职者推门进来,你就能感受到,ta属不属于这个公司。

剩下的,只不过是不断提问回答的再验证而已。

不要为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后悔不已,也许只是真的不适合这里罢了。

其实你会发现,面试啊,跟谈一场恋爱差不多,没有最好最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所以,别内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