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如果李治死在贞观十三年的谋反事件,会对唐朝产生什么影响?

在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事件中,李世民、李治父子差点被团灭,仿佛命运天注定,那天李治不按理出牌,结果阿史那结社率功亏一篑。贞观

在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事件中,李世民、李治父子差点被团灭,仿佛命运天注定,那天李治不按理出牌,结果阿史那结社率功亏一篑。

贞观十三年(639年)夏,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晋王李治随行。

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渭北高原,是皇家避暑的行宫。既然是行宫,其安防自然比不得京城长安那么严密,于是阿史那结社率的心思便活络开了……

“阿史那”是一个高贵的姓氏,它属于突厥“皇族”,比如李世民有个妹夫叫阿史那社尔,此人便是处罗可汗的儿子,后来归顺了大唐,成为初唐名将之一。

再比如阿史那结社率,此人是始毕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的堂兄弟。既然是可汗的儿子,为何跑到大唐来了?既然投了大唐,又为何要谋反呢?

简单来说,“阿史那氏”纷纷投唐就一个原因——突厥被大唐灭了,阿史那氏成了大唐帝国的臣民。阿史那结社率也一样,他跟随哥哥阿史那什钵苾一起将膝盖献给了李世民,并由此换了一个“中郎将”的官职。

“中”字头的官员都不简单,他们属于“内官”,都是皇帝近臣,有资格出入皇宫,比如中郎将,其实就是皇帝的近身侍卫,负责皇家内院的安保工作。

这项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含金量不低,至少“光鲜度”十足,一般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享受。一般情况下,在皇帝身边工作几年便会得到升迁,而且速度比一般的官员要快得多。

所以,阿史那结社率即便不感谢李世民八辈祖宗,至少也得有祖坟诈尸的幸运感。很遗憾,这个胡人竟然拿金疙瘩当马粪蛋,他说,我才是个中郎将,凭啥我哥是个“都督”?

阿史那什钵苾说,弟呀,你能跟我比吗?当初咱爹去世的时候,要不是因为俺年龄小,可汗的位置就是我的。正因为如此,后来咱的两个叔叔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不得不给了我“突利小可汗”的称号。

你嘛,就是咱爹的一个庶子,跟牛羊没啥区别,跟哥混,有口汤就不错了,咋还攀不起我来了呢?

再说了,你跟李世民啥关系?我跟李世民啥关系?想当年,大唐跟突厥打了十几年,那时候我就跟李世民处成了铁子,要不是我在背后给颉利可汗使绊子,大唐能赢得那么轻松吗?俺是大唐功臣!

阿史那结社率被一顿输出,开悟了:原来你丫的是靠出卖民族利益发家的,既然“出卖”可以获利,那么你也可以是我的“投名状”。李世民不也是靠手段上位的嘛,我怎么就不行?

皇帝陛下,俺哥他有谋反之举……

一点不意外,李世民对此高度重视,他抡圆的巴掌对阿史那结社率一顿输出……

阿史那结社率懵了:陛下打错对象了吧?不是应该打什钵苾吗?

李世民一阵冷笑:你跟什钵苾虽为骨肉,但竟不如朕对他深知。你知道朕为啥喜欢什钵苾?因为他胸无大志,安于享乐,为了个人私利全然不顾阿史那家族的大义。同时这家伙胆小、没有威望,用我们唐人的话来说就是“百无一用的废物点心”。

这样的人他有什么动机谋反?有什么资本谋反?朕有什么不放心的?

倒是你,一身贱骨头没三两重,却总是做着春秋大梦。看看你那点脓水吧,本事不大,傲气冲天,竟想着用这种下三滥手段迷惑朕?

一盆冷水浇得阿史那结社率从头凉到脚,整整十年,他成了老黄瓜秧子,身边的同事们一个又一个都高升了,他依然把中郎将坐穿。

娘的,早知道这个熊样还不如留在草原呢!好赖不计咱也流着阿史那氏高贵的血统。你李世民不是看不起我吗?咱给你玩个大的,直接取代你当大唐的皇帝!

于是阿史那结社率纠结了四十多个跟他一样郁郁不得志的突厥旧贵族,准备对李世民下黑手了。

九成宫远离长安,好时机。

您可能说,皇帝的侍卫对皇帝下手,那还不容易?要是那样的话,皇帝们的脑袋还不得满天飞?事实上,皇宫内的安保森严,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相互牵制,别说四十几个人同时接近皇帝,就是聚在一起都很难不被发现。

阿史那结社率筹划许久,想出了一个妙计:利用晋王李治出宫,宫门大开的短暂时机,他们发动突然袭击,直接杀奔宫中。

那天,他们守在宫门外,静等宫门打开。却不料,天算不如人算,那天狂风大作,小李同学一所脖子,灰大,不出门了。

阿史那结社率一伙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开门,眼看过了时间,行动就要暴露了。于是这伙人心一横,直接改为强攻宫门。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一开始阿史那结社率很顺利,杀了值班校尉,连闯四道防线,但很快被增援的折冲都尉拦住去路。一番搏斗后,守军死了七人,阿史那结社率一伙损失大半。

这还打个屁?于是阿史那结社率率领残余的二十人夺了御马,企图逃亡草原,结果却在三天后被唐军全部捕获。

此后,阿史那结社率被押往长安明正典刑。

这个意外事件着实让李世民惊吓不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得了,你们这伙人也别在长安享福了,挪个窝吧。于是他一声令下,突厥移民们都被迁徙到河套地区安置了。

事件结束了,有人额手称幸:好悬呐,要不然大唐的太子爷被干掉了,李世民可怎么办?历史要重写了。

历史当然会重写,但请注意,那是贞观十三年,彼时的李治还不是太子,太子爷是李承乾。

有一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贞观十七年(643年),那一年爆发了“李承乾谋反案”,导致太子被废。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本有意立李泰为太子,却不料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又发现李承乾被废有李泰的“功劳”。李泰又操之过急,竟然向李世民保证:“臣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这个低劣的说辞被褚遂良揭穿,让李世民意识到假如李泰即位,李治一定不保。于是李世民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个决定:贬李泰为顺阳王,立李治为太子。

回到题干,假如李治死于阿史那结社率之手,那么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就是李世民唯一的嫡子,他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大唐帝国的接班人。

您可能会问,李世民难道不会考虑“英果类我”的李恪吗?

我的答案是:一定不会!理由很简单,按照继承法,嫡庶之分就是一条天堑,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庶子很难越过嫡子。

更重要的是,李泰本来就是李世民心目中的最爱,几乎与李承乾不相上下,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李泰说出“杀子让位”的禽兽之言,李世民竟然被迷惑了,可见李世民的偏爱让自己迷糊到什么程度了。

那种情形下,即便人们发现李泰对李承乾做过不光彩的事,也会选择性地目盲。再不光彩,还比“玄武门之变”糟糕吗?

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贞观十七年李治当上天子之后,那就比较麻烦了。李世民可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重新启用李泰,二是扶正庶子李恪,但无论哪一个都会面临巨大的风波。

重启李泰:

李泰被贬废的理由是:“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伐。”

用大白话讲就是,这小子企图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储位,危害朝野,贻害后世。

这话对李世民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因为他的位置就是“谋取”来的,踩着骨肉的血夺来的。作为胜利者,他难道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孙步自己的后尘?

所以,这股风必须刹住!也因此,这是加在李泰头上永不能翻身的罪名,李世民不可能打自己的嘴巴重启李泰。

更重要的是,在李泰被废的过程中,包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重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假如重启李泰,就意味着朝局未来将面临着重新洗牌,这个巨大的动荡,长孙无忌们断然不会让他发生。

同样,李承乾更不可能卷土重来。

扶正李恪:

其实李世民的那句“英果类我”有点言不由衷,天可汗确实护犊子,但也没见到李恪受到多少特别的爱。

我们仔细分析那句话的背景就会发现,李世民发现了一个未来可能存在的帝国漏洞,那就是柔弱的李治很可能被长孙无忌这些关陇豪族所操控。为此他想换一个“硬汉”,相较而言,或许李恪更合适,于是“矬子当中拔将军”,他这才想起给李恪镀镀金。

但如果李治在当上太子后遇害的话,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很可能齐刷刷地指向李恪。

彼时李恪是长子,贴上“英果类我”的标签就能使用。只是,那就苦了阿武,那个在深宫里静等着变异机会的女人恐怕将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也就从来不会有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