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的一个深夜,紫禁城懋勤殿的烛火还亮着。60岁的徐阶站在殿外,听着里面嘉靖帝摔碎瓷器的怒吼,手心攥出了汗——他刚把道士蓝道行“仙人降乩”的结果递进去,乩语上赫然写着“嵩奸邪,当去”。这一晚,斗了整整17年的徐阶,终于等到了扳倒严嵩的关键一击。
很多人以为徐阶扳倒严嵩是“速战速决”,实则这场明朝最著名的权臣博弈,从徐阶进入内阁那天起,就埋下了长达十余年的伏笔。要搞懂这场斗争为何耗时17年,得先看清嘉靖朝的权力棋局:嘉靖帝沉迷修道,却牢牢攥着皇权,严嵩能稳坐首辅20年,靠的不是才干,而是“会来事”——既能写一手让嘉靖满意的“青词”,又能替皇帝背“搜刮民财”的黑锅。而徐阶,从一开始就处在绝对的弱势地位。
1. 蛰伏:前10年,徐阶为何“装孙子”?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徐阶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进入内阁,此时严嵩已经当了3年首辅。刚入阁的徐阶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因为反对嘉靖帝沉迷修道,被打发去南京当闲职。这次教训让徐阶彻底明白:跟严嵩斗,先得活下来。
回到京城后,徐阶像换了个人。严嵩过生日,他亲自手写贺信,用词比严嵩的亲儿子严世蕃还肉麻;嘉靖帝要建道观,严嵩拿不定主意,徐阶主动请缨监工,把道观修得富丽堂皇,连嘉靖帝都夸他“懂朕”。《明史·徐阶传》里记载,这十年间徐阶“未尝与嵩抗礼”,甚至严嵩多次当众羞辱他,他都笑着忍了。
有人骂徐阶“软骨头”,但徐阶心里清楚:严嵩的权力根基是嘉靖帝的信任,只要皇帝还需要严嵩,任何硬刚都是找死。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让嘉靖帝对严嵩产生怀疑的机会。这一等,就是10年。
2. 反击:中间5年,徐阶的“三步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贪赃枉法被弹劾,虽然严嵩花了大价钱把事压下去,但嘉靖帝心里第一次对严家产生了芥蒂。徐阶抓住这个缝隙,开始悄悄布局。
第一步,“抢写青词”。嘉靖帝最看重青词,以前都是严嵩包办,徐阶偷偷苦练,写出的青词不仅辞藻华丽,还能暗合嘉靖帝修道的心思。有一次嘉靖帝拿着两篇青词问严嵩:“你看这两篇谁写的?”严嵩看了半天说“似臣所写”,结果嘉靖帝笑着说“这是徐阶的手笔”,严嵩当时脸都白了。
第二步,“分化敌人”。严嵩的党羽里有个叫陆炳的锦衣卫指挥使,跟严世蕃不和。徐阶主动结交陆炳,不仅帮他解决了儿子的官司,还在嘉靖帝面前替他说好话。陆炳感动之下,把严世蕃贪赃的证据偷偷交给了徐阶——这些证据后来成了扳倒严家的“重磅炸弹”。
第三步,“借刀杀人”。徐阶知道嘉靖帝信道教,就拉拢道士蓝道行。蓝道行在“降乩”时,故意说“朝中奸臣当道,上天示警”,嘉靖帝问“奸臣是谁?”,蓝道行直接说“首辅严嵩”。这一招戳中了嘉靖帝的痛处——他可以容忍严嵩贪,但不能容忍严嵩“触怒上天”,毕竟修道是他的头等大事。
3. 收网:最后2年,从“倒严世蕃”到“扳严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先让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列举他“贪赃百万、私通倭寇”等罪状。嘉靖帝本来只想办严世蕃,严嵩哭着求情,嘉靖帝心一软,只把严世蕃发配到雷州。
徐阶知道,不除掉严世蕃,严嵩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他暗中指示地方官,故意“放走”严世蕃——严世蕃以为没事了,回到江西老家后依旧嚣张,甚至招募私人武装。徐阶抓住这个机会,让御史林润再次弹劾,这次直接告严世蕃“谋反”。嘉靖帝最恨谋反,下令把严世蕃押回京城处死。
严世蕃一死,严嵩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嘉靖帝看着严嵩苍老的样子,虽然没杀他,但把他削职为民,抄了家。当严嵩从首辅府里被赶出来时,正好碰到徐阶。严嵩拉着徐阶的手哭着说“我儿死得冤”,徐阶只是淡淡说了句“天道轮回,仅此而已”。这一年,距离徐阶入阁,正好17年。
这场17年的博弈,藏着什么生存智慧?很多人读“徐阶斗严嵩”,只看到权谋算计,却忽略了徐阶的隐忍和底线。他忍了10年,不是为了自己当官,而是因为严嵩当政期间,“北有倭寇,南有鞑靼”,百姓流离失所。《明实录》记载,徐阶扳倒严嵩后,第一件事就是减免赋税、整顿军备,短短3年就扭转了明朝的颓势。
放到现在,徐阶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真正的强大不是“硬碰硬”,而是懂得“审时度势”。就像职场中,遇到难搞的对手,与其急着对抗,不如先积蓄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再一击制胜——当然,前提是守住自己的底线,别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严嵩倒台后,嘉靖帝问徐阶:“你跟严嵩斗了17年,后悔吗?”徐阶说:“臣不悔斗严嵩,只悔斗了17年才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是你,面对严嵩这样的对手,会选择像徐阶一样隐忍17年,还是一开始就正面硬刚?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下期咱们聊聊徐阶之后,张居正又是怎么接过改革大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