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舞台的记忆长廊里,卢武铉始终是个无法被简单定义的存在。他的血脉里藏着与中国的渊源,却在韩国民族主义根深蒂固的土壤中,打破阶层壁垒登上总统宝座;他有着寻常人般的 “爱美之心”,任内两度调整形象,不惧外界议论;有人将他比作美国的林肯,赞其为底层发声的理想主义光芒;可最终,这位以 “清廉” 为毕生勋章的领导者,却在一场争议风暴中以纵身一跃的方式落幕,留下一段让世人叹息的悲情人生。
1946 年的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的贫瘠在当地流传着一句残酷的俗语:“连乌鸦飞来,都会因找不到一粒粮而哭着飞走”。卢武铉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最普通的贫苦家庭,他的降临从一开始就带着 “闯过生死关” 的印记 —— 母亲因他胎儿过大遭遇难产,在那个医疗条件简陋的年代,靠着家人的焦急守护和母亲的顽强意志,才终于换来母子平安。仿佛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坚韧” 与 “坎坷” 就成了他人生的底色。
卢家有五个孩子,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日子里,“让所有孩子读书” 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大哥卢英炫是家中第一个叩开大学之门的人,为了凑齐他的学费,父母咬牙卖掉了承载着全家记忆的祖屋 —— 三间土房连带脚下的宅基地,全都换成了薄薄的纸币。在这样的牺牲下,二哥只读到初中就被迫辍学谋生,两个姐姐更是早早放下书本帮衬家务,而卢武铉读完初中后,也没能像同龄人一样踏入普通高中的校门,只能背着简单的行囊,前往能提供微薄奖学金的釜山商业高中。这所职业高中,最终成了他学历的终点,也让他后来成为韩国历史上 “学历最低的总统”,“平民总统”“草根总统” 的称呼,从那时起就深深烙在了他的身上。
在釜山求学的日子,是卢武铉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之一。白天,他要在课堂上抓紧每一分钟汲取知识;夜晚,别的同学在宿舍休息时,他却要赶往工厂打工,常常忙到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一日三餐几乎全靠方便面充饥,偶尔能喝上一碗热汤,都算是难得的 “改善生活”。生活的窘迫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前途的迷茫更让年轻的他陷入自我怀疑,他开始用抽烟、酗酒来麻痹自己,曾经在年级排名第六的好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跌到了第二十九名。万幸的是,高三那年,他在一次深夜的自我反省中突然 “觉醒”:“我不能就这样毁掉自己,更不能辜负家人的期待”。从那以后,他重新拾起课本,哪怕时常饿着肚子、忍着寒冷,也坚持在路灯下刷题、背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中毕业后,卢武铉踏入社会的最初几年,两件事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第一件是他与权良淑的婚姻,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 “阻力”。回到家乡后,他认识了同村姑娘权良淑,两人在青涩的相处中互生情愫,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可当他们把婚事告诉双方家庭时,迎来的却是一致的反对:权家嫌弃卢武铉 “一穷二白”,连份稳定工作都没有,怕女儿跟着他受苦;卢家则顾虑权良淑的父亲曾参与左派运动,担心会给自家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面对家人的阻拦,性格倔强的卢武铉没有退缩,他和权良淑选择了 “先斩后奏”,直到权良淑怀孕,双方家庭才在无奈中同意了这门婚事。后来的日子证明,权良淑成了他一生最坚实的后盾,无论顺境逆境,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第二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是他决定 “考律师资格证”。受大哥的影响,卢武铉意识到 “法律” 或许是底层人改变命运的武器,也是为弱者发声的工具。可这条道路远比他想象中艰难 —— 韩国律师资格考试的难度在当时堪称 “百里挑一”,他前前后后考了七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身边有人劝他 “放弃吧,找份安稳的工作算了”,但他骨子里的韧劲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第七次考试前,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复习中,终于在而立之年拿到了律师执照。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 “律师” 身份,会为他打开通往更广阔舞台的大门。
成为律师后的卢武铉,凭借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出色的专业能力,很快在财税法领域闯出了名气。高胜诉率让找他办案的客户越来越多,收入也渐渐丰厚起来,他从曾经连方便面都要算计着吃的穷小子,变成了能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的 “成功律师”。可 1981 年发生的 “釜林事件”,却像一道分水岭,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方向,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想。
彼时的韩国正处于动荡的漩涡之中:1979 年,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陆军保安司令全斗焕趁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起独裁统治。1980 年 5 月,光州民众为反抗独裁举行示威,全斗焕下令军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造成数百人伤亡,这就是韩国历史上悲壮的 “光州事件”。事件之后,韩国社会陷入一片压抑的肃杀氛围,而 “釜林事件” 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1 年,釜山警方在没有任何逮捕令的情况下,以 “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禁言法” 为由,非法拘捕了 22 名正在参加社会科学书籍阅读聚会的学生、教师和公司职员。
原本专注于财税法业务的卢武铉,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为这些被捕者辩护的律师团。当他第一次隔着铁窗见到那些被捕的学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受到了巨大的心灵冲击:年轻人们浑身是伤痕,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甚至不敢相信他是来为他们辩护的律师。后来,卢武铉在自己的书中写道:“那一刻,我头脑一片混乱,血液仿佛都在沸腾。我无法相信,在这个所谓的‘法治社会’里,会发生这样践踏人权的事情。” 他的妻子权良淑在夜里也忍不住叹息:“太惨了,我们的儿子以后也要上大学,要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该怎么办啊?”
就在卢武铉为正义孤军奋战、感到力不从心时,命运让他遇见了一生的挚友 —— 文在寅。1982 年,同样怀揣着 “为蒙冤普通人辩护” 理想的文在寅,与卢武铉在一次案件交流中相识。两人一聊之下发现彼此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大有 “相见恨晚” 之感,很快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从 1982 年的福美纵火事件、1985 年的釜山民主市民协会运动,到 1987 年的二七追悼会,卢武铉和文在寅几乎包揽了釜山地区所有与时局相关的维权案件。1986 年起,卢武铉更是主动暂停了能带来高收入的常规律师业务,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时局运动中。他的付出渐渐被民众看在眼里,“卢律师” 的名字成了 “正义” 的代名词,也有人开始提议他 “进入政坛,用更大的力量改变现状”。
卢武铉深知,仅凭律师的身份,想要撼动韩国根深蒂固的阶层壁垒和不公现状,就像 “用一杯水去浇灭一团火”。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最终下定决心踏入政坛。1988 年,40 岁的卢武铉成功当选韩国国会议员,正式跻身韩国政坛高层。在之后的 14 年里,他经历了多次选举的失败、党内的排挤,却始终没有放弃 “为底层发声” 的初心。2002 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 48.89% 的微弱得票优势击败对手李会昌,成为韩国第 16 届总统,完成了从 “草根律师” 到 “国家元首” 的逆袭。
上任后的卢武铉,推出了一系列让韩国政坛震动的政策:面对美国,他主张修改驻韩美军协议,要求美军撤出首尔、收回战时指挥权,推动韩国建立 “自主国防” 体系;面对日本,他态度强硬,多次在公开场合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在慰安妇、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绝不妥协;面对国内垄断经济的财阀,他提出改组大企业、完善监督体制,试图打破财阀对韩国政治和经济的操控。
可这些政策,几乎让他站在了所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对立面。财阀们以 “投资撤资”“经济施压” 的方式抵制改革,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又让韩国经济雪上加霜 —— 消费信贷泡沫破裂、金融坏账风险集中爆发,最让民众不满的是房价调控的彻底失败,在他任期内,韩国房价上涨了 55%,就业率却急剧下跌。民众对他的评价渐渐从 “期待” 变成 “失望”,有人直言:“我们的总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说的话都很好听,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五年的总统任期里,卢武铉想解决的问题太多,可现实的阻力远比他想象中更大,他的支持率一路走低,曾经的雄心壮志,渐渐变成了一场理想主义的悲歌。
2008 年 2 月,卢武铉卸任总统,回到家乡峰下村过起了退休生活。他放下了总统的身份,每天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偶尔和村民聊天、下棋,日子过得平静而朴实。尽管任期内饱受争议,但 “清廉” 始终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这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东西,更是韩国民众对他最后的信任。可这份平静没能持续太久,新总统李明博上台后,一场针对他的 “清算” 悄然拉开序幕。
李明博从政前曾是现代集团的总裁,本身就代表着韩国财阀的利益,而这些财阀正是当年被卢武铉 “打压” 的对象。他们希望通过 “拿卢武铉开刀”,威慑政坛中所有对财阀不利的人。2008 年 12 月,韩国太光实业会长朴元次因涉嫌逃税和行贿被捕,谁也没想到,这个在韩国算不上顶尖的企业家,却捅出了一个 “地震级” 的消息 —— 他供认自己曾多次向卢武铉及其家人行贿。
根据朴元次的供述,2006 年卢武铉 60 岁生日时,他赠送了两块价值 14 万美元的手表;2007 年 6 月,他向卢武铉的夫人权良淑赠送 1000 万美元,声称 “用于偿还卢家债务”;2008 年 2 月,他又向卢武铉兄长的女婿汇款 500 万美元;此外,卢武铉的女儿卢静妍在美国纽约购买的一套价值 160 万美元的豪宅,也被指 “资金来源不明”。
尽管 600 多万美元的数额,在韩国历任总统被曝出的贪腐金额中并不算高,但发生在以 “清廉” 为毕生追求的卢武铉身上,还是让韩国民众感到震惊和失望。一开始,卢武铉曾试图为自己和家人辩解,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公开承认了部分事实,这件事也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接受调查期间,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整天不出来,拒绝吃饭,整夜整夜地失眠,整个人迅速消瘦下去。
2009 年 5 月 22 日,韩国大检察厅向卢武铉发出通知,要求他的夫人权良淑次日到案接受调查。这个消息,成了压垮卢武铉的最后一根稻草。5 月 23 日凌晨,天还没亮,卢武铉独自一人来到家附近烽火山的猫头鹰岩,站在悬崖边,他最后望了一眼家乡的方向,然后纵身跳下,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 63 岁的生命。
后来,文在寅公开了卢武铉留给家人的遗书,字里行间满是愧疚与无奈:“我这一生,受惠于很多人,却让很多人因我而受难。往后还有承受不完的痛苦,剩下的余生,只会是别人的累赘。我的健康不好,什么也做不了,就连书也读不下去,字也写不成。请你们不要太悲伤,生和死,本就是自然的现象。不要道歉,也不要埋怨,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如此。我死后,把我火葬吧,在家附近立一个小小的碑就够了。这个决定,我酝酿了很久。”
卢武铉自杀后,韩国检察机关对他的调查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与卢武铉相关的所有疑点,最终都被证明 “无实据”;当初诬陷他受贿的人被依法判刑;参与调查的负责人后来也公开证实,当时李明博政府曾向他们施压,要求 “制造假证据”。最终,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能证明卢武铉本人存在受贿行为,可这位一生追求 “干干净净做人” 的领导者,还是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拒绝了这场充满政治操控的审判。
多年后,很多人渐渐淡忘了这段往事,可文在寅始终把卢武铉的冤屈记在心里。2018 年 5 月 23 日 —— 卢武铉去世 9 周年的那天,李明博因涉嫌贪腐被押上法庭。彼时已成为韩国总统的文在寅,用自己的方式为挚友讨回了公道。这位被外界评价为 “不怕失去选票、不在乎能否连任” 的总统,甚至在任内做好了 “与财阀同归于尽” 的准备,只为实现对卢武铉的承诺,完成那场迟到的 “正义”。
卢武铉的一生,是一部底层逆袭的励志史,也是一首理想主义者的悲情诗。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领导者,有过失误,有过遗憾,但他始终坚守着 “为平民发声” 的初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向不公低头。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后人思考 “权力与正义”“理想与现实” 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