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搁,作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挥毫泼墨。它最初的诞生,源于人们对书写便利性的追求。在南北朝时期,笔搁就已悄然出现在文人的书案之上,虽未见传世实物,但南朝梁代吴均所作《笔格赋》中 “幽山之桂树…… 剪其片条,为此笔格” 的记载,让我们得以知晓它的存在,那时的笔搁多为山形木质,质朴而实用 ,为毛笔提供了一个安稳的 “栖息之所”,避免了毛笔随意滚动而污损他物。
时光流转,到了唐宋时期,笔搁迎来了它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的繁荣,文人对文房用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笔搁的材质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唐代,虽然笔搁传世品极为罕见,但从杜甫 “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以及罗隐 “珊瑚笔架真珠履,曾和陈王几首诗” 等诗句中,可以看出笔搁已成为文房常设之物,材质除了木质,还出现了珊瑚等名贵材料,开始从单纯的实用器具向兼具观赏性的文房雅物转变。宋代,文化艺术达到鼎盛,笔搁的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更加丰富多样,有铜、瓷、石、玉等。其形状大致有三种: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山形,即 “远峰列如笔架”,这种形式最为多见,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 ,此时的笔搁,不仅实用,更成为文人书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书房增添了几分雅致之气。
明清时期,笔搁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明代文人著述中多有 “笔格” 条目,其材质丰富多样,“有珊瑚者,有玛瑙者,有水晶者,有刻犀者”,还有瓷、玉、木等 。山形笔架依然是主流,峰数一般不过五峰,造型简洁而不失韵味,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清代笔架更是青出于蓝,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以自然之物制作的笔架,如乾隆皇帝赋诗称赞的鹿角笔架,更是名贵至极。从形状上看,清代笔架可分为传统的山形,山峰较为粗壮,多用镂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精美绝伦;象生形,以动植物的形状起伏搁笔,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情趣;天然物,如未经过多雕琢的天然奇石、树枝等,保留了自然的原始之美,独具匠心。这一时期的笔搁,不仅是实用的文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的珍爱之物,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今生:古法琉璃假山笔搁的独特魅力(一)琉璃材质的奥秘在时光长河的洗礼下,笔搁不仅在造型和材质上不断演变,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而古法琉璃假山笔搁,更是将传统工艺与自然意境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古法琉璃,并非普通的玻璃或水晶,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世。琉璃由琉璃石与琉璃母烧制而成,这种独特的配方,使其与普通玻璃、水晶截然不同 。从化学成分来看,普通玻璃主要是二氧化硅与其他氧化物的混合,而琉璃石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但加入琉璃母后,改变了其结构与物理特性。水晶是二氧化硅的结晶体,有着规则的晶格结构 ,而琉璃虽主要成分与之相关,却因独特的烧制工艺和配方,在密度、声音、透明度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在密度上,古法琉璃的密度明显高于玻璃,略高于水晶,拿在手中,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轻轻敲击,它会发出清脆的金属之音,与玻璃的沉闷、水晶的清脆但略带单薄的声音不同,这声音仿佛是它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的透明度界于玻璃和水晶之间,并非完全通透,却在朦胧中透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偶有烧制流动过程产生的少量气泡,这些气泡宛如灵动的精灵,为琉璃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成为了它独特的标志,被视为 “琉璃的生命力”。
(二)制作工艺的繁复古法琉璃假山笔搁的制作工艺,堪称一场极致的艺术修行,繁复而精细,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制作之初,设计师需精心设计绘图,将心中的山水意境转化为具体的图纸,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斟酌,力求完美。接下来是制硅胶模,这就像是为笔搁打造一个精准的 “模具模板”,只有模具精准,才能确保后续制作的准确性。灌蜡修模环节也至关重要,蜡模冷却后,工匠们需凭借精湛的技艺,仔细修整蜡模的每一处细节,去除瑕疵,让蜡模呈现出最完美的形态。
制耐火壳时,要给蜡模穿上一层特殊的 “防护衣”,这层耐火壳不仅要承受高温的考验,还要保证在烧制过程中不变形,为后续的琉璃液浇筑提供稳定的环境。脱蜡工序则是让蜡模在高温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个完美的空间,等待琉璃液的注入。当熔琉璃液浇筑时,温度和时间的把握至关重要,琉璃液在高温下呈现出流动的状态,如同一股绚丽的岩浆,工匠们需小心翼翼地将其倒入模具中,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被填满,待冷却成型后,还要经过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才能让笔搁展现出它最完美的姿态。
整个制作过程,要历经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容有丝毫差错,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而且,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这也使得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显得弥足珍贵。制作一件精品,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甚至更长时间,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每一个步骤都依赖工匠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这种对工艺的执着和坚守,正是古法琉璃独特魅力的源泉。
(三)假山造型的意趣古法琉璃假山笔搁的造型,多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尤其是仿太湖石等假山造型,将自然山水的神韵浓缩于方寸之间,体现出 “咫尺之间见乾坤” 的独特意境。
太湖石以其 “瘦、皱、漏、透” 的特点闻名于世,古法琉璃假山笔搁巧妙地模仿了太湖石的这些特点。笔搁上的山峰,或挺拔峻峭,或蜿蜒曲折,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一道道纹理,犹如岁月的痕迹,记录着山水的变迁;一个个孔洞,似是与外界沟通的通道,让山水的灵气得以流转。
当我们将毛笔轻轻搁置于笔搁之上,仿佛是将笔融入了山水之间,笔尖与笔搁的接触,如同文人与自然的对话。这种造型,不仅满足了实用功能,更融入了文人对山水的向往与审美追求。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向往自然,渴望在山水之间寻得心灵的宁静,但往往因种种原因无法常伴山水,于是,他们便将这份向往寄托于文房用具之中。笔搁上的假山造型,成为了他们在书案前的 “山水伴侣”,让他们在挥毫泼墨之际,也能感受到山水的气息,获得心灵的慰藉 。
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通过这小小的笔搁,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趣,感受到传统工艺与自然意境融合的独特魅力。
日常:笔搁的实用与养护在书法绘画的世界里,笔搁是不可或缺的实用伙伴。当我们挥毫泼墨时,暂时停歇之际,笔搁便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搁之上,不仅能避免毛笔随意滚动而弄脏桌面或纸张,更能有效地保护笔尖。毛笔的笔尖极为脆弱,若随意放置,很容易因与桌面的摩擦而受损,影响书写和绘画的效果。有了笔搁,笔尖得以悬空,避免了不必要的磨损,让毛笔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更长久的服务。
在日常保养古法琉璃假山笔搁时,需要我们格外用心。琉璃材质虽然坚硬,但也较为脆弱,所以要尽量避免与其他硬物发生碰撞。哪怕是轻微的碰撞,都可能在琉璃表面留下划痕,破坏其美观,甚至可能导致笔搁出现裂纹,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要注意避免笔搁受到骤冷骤热的刺激。比如,不能将刚从寒冷室外拿进温暖室内的笔搁立即放置在暖气旁,或者将其从高温环境中突然移至低温处,温度的急剧变化可能会使琉璃因热胀冷缩而破裂 。
定期清洁笔搁也是保养的重要环节。可以用柔软的湿布轻轻擦拭笔搁表面,去除灰尘和污渍。但要注意,湿布不能过于湿润,以免水分渗入琉璃内部,影响其品质。如果笔搁上沾染了难以清除的污渍,切不可使用坚硬的刷子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清洁剂强行擦拭,这样会损伤琉璃的表面。可以尝试用温和的肥皂水进行清洁,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柔软的干布擦干 。
在放置笔搁时,也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应将其放置在平稳、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会使琉璃的颜色发生变化,影响其美观。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笔搁,可以将其放置在专门的收纳盒中,盒内可放置一些柔软的填充物,如海绵或泡沫,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
感悟:文化传承的力量古法琉璃假山笔搁,这一文房瑰宝,不仅是实用的文具,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审美。从南北朝时期笔搁的雏形初现,到明清时期制作工艺的登峰造极,再到现代古法琉璃与笔搁的完美融合,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笔搁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它反映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追求、生活情趣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而古法琉璃,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为笔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那独特的材质、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蕴含的自然意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价值。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下,像古法琉璃制作这样的传统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复杂的制作工艺、高昂的成本以及对工匠技艺的高要求,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传统工艺正逐渐失传,这无疑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我们应当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关注和支持这些传统工艺,我们可以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们的魅力。无论是笔搁,还是其他传统工艺,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永恒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