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当爸与状元儿:纪实回忆录4】
我和妻子,本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在大城市,她在边远山区,两家相隔1400公里。
后因茫茫人海中的一段机缘,成全了一段佳话。
可惜好景不长,我母亲性格非常强势,妻子过门后极度压抑,一两年将就挨日子,七八年就挨不住了。
我母亲喜欢拉呱,每每把人拉住叨叨一两个小时都不嫌累。她不管别人爱不爱听、愿不愿意,总喜欢一个劲地输出价值观,教我妻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后来,婆媳关系竟然演变成了各种挑剔乃至阴阳。
当时的我,跟很多和稀泥的男人一样,夹在中间不知所措,只好被动劝妻子“别跟妈计较”。久而久之,夫妻关系出现了不可调和的恶化,直至崩塌。
这一天终于到来。
儿子读完一年级上学期的那个寒假。妻子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带着儿子决绝而去。
她让儿子发了一小段“散伙视频”给我。儿子站在镜头前惜惜道别:“爸爸,我和妈妈走了……”短短几个字,伴随着一次短促的哽咽。
看到视频的那一刻,如五雷轰顶一般。我愣住了神,不知如何应对。
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妻子崩溃的真正原因”。所以,对于这次“散伙剑”出鞘,没有真正动气,仅仅是心有点慌。
冷静了一会,我心平气和地跟妻子通话,询问什么打算。她说:“带儿子回娘家,以后就在老家生活。”我问她念书怎么办,她说:“转到山里小学去。”
大城市的小学,硬件和师资都是很好的,儿子念的那所学校也是本地重点。突然要转学千里之外的大山里,让我好一阵懵……我的大脑飞快地旋转,这事该不该、行不行、能不能、好不好,引发一长串的思考。
我一时半会没想好对策,也知道妻子还在气头上,只回了一句话:“你带着儿子注意安全,过一阵子我去看你们。”
妻儿离开的当晚,我一个人静静地琢磨。心想,让儿子去山里小学读书,不见得是坏事。城乡二元结构,通过这次切换,或许对儿子是一种眼界的开拓……妻儿俩一起去换换空气,心情大好也说不定……那晚,我翻来覆去好久,终于说服了自己,对于这次家庭变故“暗自叫绝”起来……所谓:
千里之外戚戚然,心中执念隆隆
妻子扬起散伙剑,我自按兵不动
分离1个多月后,直至开学一周后的星期六,我按照自己的计划飞了过去。这一趟,花了大半天时间,终于抵达那个山坳坳里的村落。
到了村口,妻子骑着一辆摩托车来了,见面的瞬间,她嘴角一点小小的上翘,让我感觉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坐上摩托,我试探性地触碰她的肩膀,没被甩肩,让我继续坚定“问题不算大”。
与妻子安顿好情绪后,我一人徒步去接儿子……
那是镇上的一所山区小学,依山而建,雾气缭绕。
主教学楼,6层高,刚好镶嵌在山体背面,仿佛雕琢一般。
放学了……一队队小学生有秩序地走出教室。到了校门口,大人孩子汇聚在一起,打破了井然,满满当当全是人。我找了一块石头站上去,急切地张望寻找小儿。见面的那一刻,激动难以言表。
晚饭,香喷喷的一大桌。不过,我吃惯了淮扬菜,洒了木姜子油的西南风味,始终不能流畅地适应。
饭后,我对妻子说:“念一周差不多了,来这边上学,体验为主,还是跟我回去吧。”
妻子旋即转来一张“数学周考分数表”,儿子是班里唯一的一个100分。妻子说:“你儿子,被评上了学习委员。”
我欣慰,点头,第一次从妻子脸上看到满意认可的表情。
此前,也就是上个学期,儿子谷底冲顶的事,妻子一直是不相信的。
因为,和学校接触的一直是我,两次到学校被批评的也是我。孩子一开始成绩差是确实的,期末考试全班第一,妻子既不愿意向老师求证,也不愿意相信我的一面之词。
直到这次换了学校又考第一,她对孩子前途的担忧才有所改观……
乘着妻子心情大好,我好说歹说,终于把她说动……尽管我母亲的问题尚未解决,妻子还是在次日一早带着儿子,跟我飞了回来。
挽回了夫妻关系,我第一次隐隐感到,儿子在中间软化关系的作用。这种隐感,在后来发生的第二次婚变中,再次被印证,暂且留作后话……以上便是家里的一段波折往事,从这件事上,我看到儿子在我婚变中润滑价值。自此,我继续努力在他身上进行教育实践。小儿更多的蜕变经历,请容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慢慢说来。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