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右耳君在小区群看到邻居老刘发感慨:“现在去海淀医院看病,再也不用绕圈找车位了,小程序一约,直接能停。”底下一堆人附和,说确实方便了。想想几年前,北京车多位少,开车出门最大的难题不是堵车,而是——车去哪儿停。
最近,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最新成绩:今年全市新增停车位4.8万个,其中有1.1万个是共享车位。别小看这数字,背后可是成千上万家庭的“停车焦虑”被化解了。
这回北京推出的《静态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25-2027)》挺有意思,不是单靠“修新停车场”硬拼空间,而是“新建+共享+科技”一起上。比如老旧小区、医院周边新建了2.3万个泊位;还有8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把自家停车场错峰开放,工作日晚上和节假日让市民预约使用。海淀医院的停车场,就是这样开放的。下午五点后到第二天早八点,每小时才5块钱,只要市场价的一半。
右耳君试着在“北京静态共享停车”小程序上注册了一下,系统自动匹配3公里内的共享车位,能提前预约、在线支付,挺顺手的。据市交通委的数据,这个小程序已经帮1.3万户家庭找到了长期车位,平均每月能省下300块停车费,相当于家庭交通支出降了15%。对于很多住核心区的车主来说,这比加油卡更实在。
在右耳远闻看来,北京的停车问题并不是“一建了之”能解决的。像这样用共享的思路盘活存量资源,既不折腾,又能见效。对咱老百姓来说,就是下班回家不再心跳加速地绕圈找位,看病、接娃也不用提前半小时出门。
当然,停车位多了是一方面,能不能长期维护好、共享秩序能不能持续下去,还得看接下来的细化管理。
你怎么看?你的小区或者单位,开始共享停车了吗?右耳君挺想在评论区听听大家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