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工作了,但我想跑路~”
在聊天小群收到久不冒泡的阿静的吐槽时,一时间有点没缓过神来。
这一两年,在所谓的大环境下,大家都过得不容易,可能上一秒还在为好不容易外包转正暂且过上稳定生活的某人开心,下一秒又成为另一个疯狂投简历的人。
阿静就是其中之一,所在的城市业务衰减厉害,公司直接冷暴力考核逼人离职,她一面拿着底薪一面投着简历,虽然不像其他失业人士那般完全没有收入来源,也幸运地在战战兢兢中熬过了大龄女性必过的生育关,然而35+,女,职能向,无论哪个标签都狠狠地卡住了更多的机会。
终于,她比我先迎来好消息,可还来不及为她高兴,她就很快吐出自己的烦恼。
不是因为行业(外包),也不是因为工作压力,更不是因为工资和加班,而是是因为这条“隐藏的招聘要求”。
外包招聘通常比普通公司压力更大,而这家更关注的是人选性格,稍微强势,不要。
就差没直说——如果这个人有仲裁历史或者仲裁倾向的,就别要!!!
阿静上家公司就是这方面的重灾区,也可能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重灾区,一时间群内无言,不知该如何接下去。
大家都过了年轻气盛的时候,拖家带口过日子的,更懂这份offer没有了,下一份不知道是多久。
有让她先看看的,观察下公司的流动率,或许没有她想得那么可怕;
也有让她先赚点储备资金的,毕竟现在还有娃,真走了,上一份的工资和社保也断档了,毕竟钱在当下还是很重要的。
结果没到一周,她在群里静静留了一句“还是决定走了,正式失业咯。”
再问,就是觉得难受,压抑,受不了拐弯抹角去问人家有没有主动跟公司要求过什么,因为但凡有这个倾向都直接不要了。她觉得自己过不了这一关。
作为HR,她知道公司是为了规避风险;可作为一个人,她无法认同,而她偏偏要去做个执行规则的人——那个在公司和员工之间,握着刀的人。
原以为这样的环境,流失会很高,可恰恰相反,有很多留下的老员工。
或许是幸存者偏差,或许是在说服自己忍耐的时候,慢慢变成了那个习惯去做自己不认同的事的人。
原则丢了,可能就真的找不回来了,所以她还是选择离开。
阿静的事情,其实戳中了很多35+职场人的痛点:职场没有完美公司,尤其对35+的人来说,
机会更是少得珍贵。
我们总是会被劝说,天下没有完美的事,忍忍就过去了。稳定第一,但有些问题,真的是靠“忍”能过去的吗?
面对各种不完美,我们是该接受,还是转身?
也许可以问自己这样三个关键问题:
1. 这个问题跟我价值观冲突有多大?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你看不惯的人和事,有的或许是偶然发生,有的也许你不必亲自参与,有的可以通过沟通去改善,但如果它是核心文化、长期存在的要求,你必须频繁执行,那么冲突只会累积。
那你就需要去看,它碰触的到底是你的舒适区还是底线。
加班,流程混乱,不靠谱的同事,这种事其实在哪都有,虽然让人不舒服,但还算不得底线问题,但如果是基本价值观,职业伦理这类的,这种触碰多一次,就离自己远一步。
2. 留下的收益和离开的代价谁更重?
收益包括当下的薪资、履历价值、人脉、技能积累等;代价包括心理压力、职业声誉、身心健康。把它们都写下来,数字化地比较,你会更清楚。
3. 三年后我会感谢现在的决定吗?
这是一个长期视角,你在一个稳定但价值观冲突的环境下,或者在一个更艰难但更自洽的路上,你会怎么选,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看那么远太难,那么参考问题2,或许你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生活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你为了现实选择留下,也依然想办法可以让自己过的舒服一点。这或许是更多人无奈或智慧的选择。
记住保住最重要的两个东西——边界和后路。
找到自我边界,清楚哪些事是你的底线,能柔性执行的,就找不伤自己的方式去做;不能接受的,就提前沟通立界限,寻求变通的方式。
保留职业判断力,不要让执行力完全覆盖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保持对市场的感知,维系行业人脉,不要把自己困死在一个选项里。
虽然我不好说阿静做得对不对,但其实我还是蛮理解她的,对于还在靠投简历寻找机会的中年人,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但稳定不是用来碾压底线的,无数次的直觉也说明一件事,那些让你开始就心存抵触的“冒犯”,最终还是会在某天爆发,早些离开,也未必不能找到更适合的。
所以,如果你也在一个不完美的公司里纠结去留,不妨先问问自己:
这个“不完美”,是可以共处的,还是会让你慢慢变成另一个不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