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林薇盯着手机屏幕里丈夫发来的加班通知,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大学图书馆读《围城》的那个午后。当时她对着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嗤之以鼻,觉得钱钟书不过是用文人的刻薄放大了婚姻的琐碎。可如今,看着空荡荡的客厅和冰箱里冷掉的排骨汤,她第一次读懂了那句被千万人引用的话里,藏着怎样的无奈。
一、婚姻围城:我们都在 “求不得” 与 “已失去” 间挣扎林薇和丈夫陈凯是大学同学,恋爱时陈凯每天绕三站公交送她回宿舍,会在雪天里揣着热红薯等她下课。那时林薇觉得,嫁给这个男人,就能把日子过成诗。可结婚第三年,争吵开始像家常菜一样频繁。陈凯抱怨她总是把袜子乱扔,林薇指责他回家就抱着手机不说话;他觉得她变得唠叨,她觉得他失去了耐心。
这像极了《围城》里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方鸿渐在欧洲游学四年,混了个假文凭回国,遇见了温柔可人的孙柔嘉。起初两人在三闾大学相互扶持,可结婚后,曾经的好感被柴米油盐磨得一干二净。孙柔嘉的斤斤计较、方鸿渐的懦弱逃避,让这段婚姻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钱钟书在书里写:“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一个人的事。” 这句话道破了婚姻围城的本质 —— 我们总以为婚姻能填补内心的空缺,却忘了进入围城后,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困境。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婚姻围城的形成,源于 “预期自我” 与 “现实自我” 的冲突。恋爱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对方的 “理想形象”,会不自觉地把对方美化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可结婚后,当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琐事袭来,对方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我们才发现,自己爱上的不过是想象中的人。就像林薇,恋爱时觉得陈凯温柔体贴,可结婚后才发现他不仅懒,还特别大男子主义;陈凯恋爱时觉得林薇活泼可爱,婚后却觉得她敏感又唠叨。
更残酷的是,婚姻中的 “围城效应”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美国社会学家约翰・戈特曼通过对婚姻关系的长期研究发现,婚姻的 “七年之痒” 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真正摧毁婚姻的,是婚后三年到五年间,双方对婚姻预期的落差。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当生活的压力袭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要逃离,可逃离之后呢?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即便对孙柔嘉满心不满,也没有勇气真正离开,只能在围城里日复一日地消耗自己。
二、职场围城:你以为的 “好工作”,不过是另一个陷阱除了婚姻,《围城》里最让人感同身受的,还有职场的围城。方鸿渐从欧洲回国后,先后经历了银行职员、大学教授等几份工作,可每一份工作都让他倍感煎熬。在银行工作时,他厌恶同事的阿谀奉承;在三闾大学当教授时,又被卷入同事间的明争暗斗。他渴望找到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可最终却发现,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像极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职场状态。刚毕业时,我们都渴望进入大厂,觉得那里薪资高、福利好,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可真正进入大厂后,才发现 996 是常态,KPI 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同事间的竞争比想象中更激烈。于是有人选择辞职,去追求所谓的 “自由职业”,可自由职业带来的不稳定和焦虑,又让他们怀念起大厂的安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职场围城的本质,是 “职业倦怠” 与 “自我价值迷失” 的叠加。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提出的 “职业倦怠理论” 指出,当工作压力过大、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工作环境缺乏支持时,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就像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当教授时,不仅要应对同事的排挤,还要面对自己 “假文凭” 的心理压力,最终只能选择逃离。
更值得深思的是,职场围城的形成,还与我们对 “成功” 的误解有关。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把 “成功” 等同于 “高薪”“高职位”,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就像有些年轻人为了进入大厂,不惜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热门的计算机、金融等领域,可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些领域毫无兴趣,每天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种 “为了成功而成功” 的心态,让我们陷入了职场的围城,无法自拔。
三、人生围城: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欲望对抗如果说婚姻围城和职场围城是具体的困境,那么人生的围城,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终极命题。《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这句话道破了人生围城的本质 ——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
方鸿渐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追求和放弃中度过的。他渴望得到真爱,却在唐晓芙、苏文纨和孙柔嘉之间犹豫不决;他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却始终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却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最终,他在人生的围城里兜兜转转,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这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们渴望财富,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觉得内心空虚;我们渴望名誉,可当真正拥有名誉后,又会被名誉所累;我们渴望自由,可当真正自由后,又会因为没有目标而感到迷茫。就像叔本华说的:“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感到痛苦;当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又会感到无聊。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人生的围城呢?其实,答案就藏在《围城》里。钱钟书在书里写:“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这段话告诉我们,打破人生围城的关键,不在于逃离,而在于改变自己的心态。当我们不再把 “得到” 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那么,无论身处怎样的围城,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
四、打破围城:真正的自由,是接纳不完美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林薇没有像往年一样期待陈凯的礼物,而是主动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吃饭时,陈凯突然说:“对不起,这些年让你受委屈了。” 林薇愣了一下,突然笑了。她想起《围城》里的那句话:“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但幸福是一个人的事。”
其实,无论是婚姻围城、职场围城,还是人生围城,都不是无法打破的。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围城,而是接纳围城的不完美,在围城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就像林薇,她不再期待陈凯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是学会欣赏他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她不再抱怨生活的琐碎,而是学会在柴米油盐中寻找乐趣。
对于职场中的我们来说,打破职场围城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时,就不会再被职场的压力所困扰。对于人生来说,打破人生围城的关键,是学会与自己的欲望和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得不到的东西,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时,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困境。
《围城》出版至今已有 70 多年,可书中的故事依然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围城里,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包容的心,就一定能在围城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毕竟,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逃离,而是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