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这几十年的 “臭棋”:一步步把机会让给中国,咱们如何逆袭破局?

大家好,我是小陈。咱们常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历史上那些看似 “高明” 的决策,往往要等十年八年回头看,才能

大家好,我是小陈。咱们常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历史上那些看似 “高明” 的决策,往往要等十年八年回头看,才能发现是一步错得离谱的臭棋。这几年咱们再回头梳理美国对中国下的那些棋,简直是把 “送机会” 写在了明面上 —— 他们以为是打压,却反倒成了咱们成长的 “催化剂”;他们以为能卡住咱们的脖子,却没想到咱们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自主路。今天咱们就好好扒一扒这段历程,看看美国是怎么一步步把机会让给中国,而咱们又是怎么抓住每一次压力,实现漂亮逆袭的。

1999 年那一炸:炸醒了 “幻想”,炸出了 “赶超决心”

可能有些朋友对 1999 年的事还有深刻印象,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当时全国上下那股气愤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心里发紧。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咱们彻底看清了一个现实:“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真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在此之前,不少人还抱着 “好好合作就能安稳发展” 的想法,觉得只要咱们跟着国际规则走,和美国保持良性互动,就能安安心心搞建设。可这一炸,把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炸得粉碎 —— 国际社会从来都是 “实力说话”,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再有理的道理也没人愿意听,再和平的诉求也可能被无视。

从那以后,咱们国家更坚定了 “韬光养晦、加快赶超” 的决心。你说美国炸了使馆,除了当时逞了一时之快,得到什么实际好处了吗?啥都没有。反而让中国彻底丢掉了对 “外部善意” 的幻想,一门心思扑在搞发展、强实力上。现在回头看,这哪是打压?分明是给自家培养了一个越来越强的对手,美国这第一步棋,从根上就走歪了。

两场战争拖垮美国:中国抓住窗口期 “闷头搞大事”

炸使馆之后,美国又干了两件 “耗家底” 的蠢事 —— 打阿富汗战争、打伊拉克战争。这两场仗一打就是十几年,前前后后花了几万亿美元,把美国积累多年的国力折腾得七七八八。更要命的是,他们把大量精力、金钱都砸在了战场上,反而错过了 21 世纪初科技发展的关键期,甚至有点 “点歪了科技树”—— 本该投入到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资源,全被战争吞噬了。

而这时候的中国,正在悄悄 “憋大招”。咱们一门心思 “闷头搞发展”:搞经济,GDP 一年一个台阶,从世界第六慢慢追到世界第二;抓科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突破慢慢攒家底,高铁、5G、新能源的技术雏形开始显现;建基建,公路、铁路、港口越修越密,把发展的 “骨架” 搭得稳稳的。

等美国终于从战争泥潭里拔出头,想回头遏制中国的时候才发现: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能随便拿捏的国家了。他们心心念念的 “最佳遏制窗口期”,被自己的战争决策彻底浪费了。你说这不是一步大臭棋是什么?机会摆在眼前,他们却亲手把它推给了中国。

2018 贸易战:美国 “帮” 中国统一思想 —— 卡脖子的技术必须自己握

时间快进到 2018 年,特朗普政府又出了一招 —— 对华发起贸易战。现在回头看,这简直是一步彻底的败招,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帮咱们解决了 “思想分歧”。

为啥这么说?咱们先回想 2018 年之前的情况:那时候 “市场万能论” 特别流行,不少经济学家觉得,咱们没必要什么都自己造、自己研发。他们的理由听起来挺 “合理”:国际市场上啥都能买到,又好又便宜,何必费劲搞生产?那时候国内企业采购,要是有人提 “用国产替代”,大家第一反应都是 “万一质量出问题怎么办”“成本太高划不来”,国产技术的发展总是少了点共识和动力。

可贸易战一打,尤其是美国开始对中国企业搞技术封锁,风向一下子就变了。现在企业采购,首先问的不是 “好不好用”,而是 “要是美国断供了怎么办”;以前觉得 “没必要自研” 的领域,现在都开始砸钱搞研发。你看,美国这一制裁,反而帮咱们统一了思想 —— 卡脖子的技术必须自己掌握,核心产业链绝不能攥在别人手里。这哪是打压中国?分明是在帮中国 “补短板”“醒脑子” 啊!

2020 制裁华为:从 “无芯可用” 到 “全面突破”,中国光刻机亮了

如果说贸易战是 “敲警钟”,那 2020 年美国对华为的 “死手” 制裁,就是把 “倒逼效应” 推到了顶点。当时美国切断了华为的芯片供应,让华为面临 “无芯可用” 的绝境 —— 手机业务停摆、基站生产受限,不少人都替华为捏把汗,觉得它可能挺不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仅仅 5 年时间,华为不仅活下来了,还实现了 “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有了鸿蒙,彻底摆脱对安卓的依赖;芯片能自己造了,从设计到制造的链条慢慢打通;就连最关键的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光刻机,咱们也搞出来了!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有个重磅报道,说中芯国际正在试运行上海宇亮生科技研发的深紫外 DUV 光刻机。这款光刻机有多厉害?它通过多重曝光技术,能生产出 5nm 的高端芯片;更关键的是,宇亮生这款设备的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 这意味着,咱们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上,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垄断!

可能有人好奇,宇亮生到底是啥来头?咋突然就搞出这么厉害的光刻机了?其实表面上看,宇亮生是一家成立才 3 年的小微企业,但背后藏着 “大人物”—— 说白了,这是咱们国家举全国之力打造的 “王牌部队”。

咱们先看宇亮生的股东结构:两个股东,上海创科威和深圳新凯莱,各持股 50%。这两家公司又是什么来头?上海创科威是上海国资委 100% 控股的企业,深圳新凯莱同样是深圳国资委 100% 控股的。看到这,大家应该能明白点什么了 —— 这可不是普通的科技公司,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

而且新凯莱的水比这还深,它跟华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 2012 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特别神秘的部门 ——2012 实验室,专门负责攻克核心技术,是华为的 “技术尖刀”。2018 年美国打响贸易战、科技战之后,中兴先被打垮,华为也意识到:要是不掌握芯片制造设备,迟早会被美国卡脖子。

于是华为从 2012 实验室里抽调了最精锐的技术人员,启动了一个半导体设备自研项目,代号 “星光”。为啥叫 “星光”?因为他们有句口号:“没有人能遮住满天的星光”。任正非对这个项目寄予了厚望,说 “星光工程旨在解决芯片制造设备问题,关乎华为生存”。有位曾经参与过星光工程的工程师回忆,当时领导明确告诉他们:“这是华为的生命线,项目目标不是短期盈利,而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构造不被别人拿捏的制造能力”。你想想,华为把这个项目提到 “生命线” 的高度,可见当时的决心有多大!

举全国之力:地方政府 + 科研大牛 + 企业,组团破局

美国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咱们自然也要举全国之力支持华为。这时候深圳站了出来,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接手荣耀,另一件是成立新凯莱。

先说说接手荣耀这事。当时荣耀是华为手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跟着华为一起被制裁,很可能就彻底没了。深圳国资委接手荣耀之后,不仅帮荣耀逃过了制裁,还让它重新活了过来;更关键的是,这次接手相当于给了华为 2600 亿的现金支持 —— 这笔钱对当时面临断供危机的华为来说,简直是 “雪中送炭”。

可能有人会问,深圳哪来这么多钱?要知道 2020 年深圳的财政收入也才 3857 亿,一下子拿出 2600 亿支持华为,这可不是小数目。所以不少人猜测,这笔钱可能不只是深圳出的,背后还有国家层面的支持。不管怎么说,这笔钱帮华为解了燃眉之急,让华为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芯片和设备研发上。

到了 2021 年,深圳正式成立了深圳新凯莱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技术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华为的星光工程部 —— 你别看它表面上跟华为没什么关系,实际上 “基因” 是纯纯的华为。咱们看新凯莱的管理层就知道:董事长卢干平 1993 年就加入华为,在华为干了 20 多年,曾经是华为全球采购认证管理部的副总裁,妥妥的华为骨干;产品线总裁厉周建同样是华为出来的,2021 年底还在华为担任产品线副总裁。

这种架构设计特别有讲究:表面上看新凯莱像个刚成立的 “草台班子”,但低调有大好处 —— 一方面,前期可以悄悄购买海外的科研器材和实验设备,不容易引起美国的注意;另一方面,也能以独立公司的名义给华为提供资金支持,让华为能 “星夜兼程” 搞研发,相当于悄悄潜伏到了美国的鼻子底下,等美国反应过来的时候,咱们的技术已经突破了。

而且新凯莱虽然是深圳在操盘,但背后绝对有国家层面的支持 —— 说白了,攻克高端半导体设备是咱们的 “国家意志”。怎么证明?咱们看几个细节就知道。

首先看新凯莱的股东链条:新凯莱的唯一股东是深圳市申鑫恒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申鑫恒科的唯一股东又是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这个产投集团的董事长兼法人代表戴军,还有一个身份 —— 国家大基金二期的监事。国家大基金是什么?那是专门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国家级基金。戴军能同时担任产投集团董事长和大基金监事,这说明新凯莱的项目是得到国家层面认可和支持的。而且戴军还是中芯国际深圳的董事,产投集团的另一位高管黄秀章也是中芯国际深圳的监事 —— 这背后的联动,不言而喻。

再看技术支持。咱们国内最牛的光学研究机构是谁?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这个研究所的创始人王大恒,是 863 计划的发起者之一,被称为 “中国光学之父”,是咱们国家光学事业的奠基人。2021 年,新凯莱直接跟长春光机所合资成立了长光极致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光刻机设备供货,研发高性能超精密光学系统 —— 能拉上长春光机所这样的 “国家队” 合作,没有国家层面的协调可能吗?

2022 年,新凯莱又接连 “抱上大腿”:6 月份跟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签订协议,一起研究 UV 光源 —— 也就是更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的核心技术。清华的团队也很给力,改进了激光等离子体技术,弄出了稳定的极紫外光波段;7 月份,新凯莱又拉上上海光机所,跟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创科威一起成立了宇亮生 —— 也就是现在搞出 DUV 光刻机的那家公司。

到了 2024 年 3 月,华为和新凯莱又一起申请了一项先进半导体制造方法的专利,从专利文件里能看到,他们正在研究自对准四重成像技术,用这种技术能生产出更高性能的芯片,还能降低制造成本。

看到这,大家应该彻底明白了:国产光刻机的研发,根本不是某一家公司的 “单打独斗”,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国家项目”—— 华为是技术牵头人,联合了上海、深圳的地方政府,拉上了长春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清华大学这样的科研大牛,还有中芯国际这样的制造企业,组团向最后的卡脖子领域发起冲锋。这就是咱们中国的优势 —— 集中力量办大事!

现在的中国:有了反制能力,谈判桌上更硬气

现在的结果是什么?在全国上下的支持下,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 不仅能自己制造高端芯片,连光刻机这样的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都攻克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最近突然放出这么多好消息?其实道理很简单:现在中美之间正在关键领域角力,而科技战场的胜负,直接决定了谈判桌上的底气。以前美国拿着芯片和光刻机卡咱们的脖子,谈判的时候总是趾高气扬;现在咱们自己的光刻机、芯片都突破了,美国的 “王牌” 不管用了,咱们谈判的时候自然就硬气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近对英伟达的调查。9 月 15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说经过初步调查,决定对英伟达依法实施进一步调查;紧接着,英国《金融时报》又报道,字节跳动等公司停止购买英伟达的 RTX Pro6000D 芯片。

咱们为什么敢这么做?原因有两点:第一,英伟达在全球 AI 芯片市场上确实存在垄断行为,打压竞争对手、控制价格,这早就该查了;第二,英伟达对中国市场一直采取歧视性做法,卖给中国的芯片总是要 “阉割” 一下性能,生怕咱们用在关键领域。以前咱们没办法,因为离不开它的芯片;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有替代品了,自然不用再看它的脸色。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咱们有了反制的能力 —— 自己的光刻机造出来了,芯片产线打通了,就算英伟达不卖给咱们,咱们自己也能满足需求。

而且华为最近还放出了一个更重磅的消息:轮值董事长徐志军首次公开了升腾 AI 芯片未来 3 年的路线图,计划从 2026 年到 2028 年,陆续推出升腾 950PR、950DT、960 和 970 四款重磅新品。

可能有些朋友对升腾芯片还不太了解,小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华为已经有的升腾 910 系列,是专门面向 AI 训练和推理的高性能计算芯片,用的是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现在已经迭代到 910C 了。这款芯片是由中芯国际用 7nm 工艺代工的,集成了 530 亿个晶体管,FP16 算力能达到英伟达 H100 的 60%,而且已经拿下了阿里、腾讯、百度这些国内互联网巨头的订单。

有人可能会说,60% 的算力还是不如 H100 啊?可大家别忘了,咱们有 “集群优势”—— 单芯片比不过,咱们就用多卡集群,1000 张卡不够,那就上 1 万张卡,算力都是堆出来的。而且随着技术的迭代,咱们跟英伟达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小。

芯片产线打通了,最大的受益者还有华为海思。2024 年,华为海思的营收超过了 900 亿元人民币,差不多 126 亿美元;而 2021 年,也就是美国制裁最严的时候,海思的营收只有可怜的 15 亿美元,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到。2020 年的时候,华为海思还跻身全球半导体厂商第六名,2021 年因为制裁直接跌出了前 25 名,可现在海思又杀回了全球第六 —— 这就是 “绝境重生”,这就是中国科技企业的韧性!

结语:美国 “臭棋” 倒逼中国成长,下一个 “高铁 5G” 正在路上

现在回头看,特朗普当年搞的那些制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反而帮中国打造出了一套完全独立、自主的高端产业链。以前咱们可能还在纠结 “要不要自己搞”“搞了划不划算”,现在好了,美国帮咱们下定了决心,还帮咱们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 没人再怀疑 “自主研发” 的必要性,没人再觉得 “依赖进口” 是长久之计。

接下来的剧本,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了 —— 就像以前的高铁、5G 一样,一旦中国在某个领域突破了技术壁垒,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接下来就是 “工业海啸” 式的爆发:成本会越来越低,产量会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走向全球市场,把 “中国技术” 变成 “世界标准”。到那时候,美国再想遏制中国,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所以说,美国这些年下的那些 “臭棋”,看似是在打压中国,实际上是在倒逼中国成长。越是面对外部压力,咱们就越能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 从芯片到光刻机,从贸易战到科技战,每一次的 “卡脖子”,最终都变成了咱们突破的 “突破口”。

未来的路还长,但咱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咱们继续拧成一股绳,坚持 “集中力量办大事”,还会有更多 “从 0 到 1” 的突破,还会有更多 “卡脖子” 变成 “撒手锏”。大家觉得,下一个被咱们攻克的领域会是什么?是更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还是量子计算?欢迎在评论区跟小陈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