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历史,中国上古朝代多“嫡长继承”,到清朝就没那么讲究了,康熙并非顺治嫡长子,他上面还有两位哥哥,尤其爱新觉罗·福全,还是康熙的儿时玩伴。
直到两人长大,哥哥没能坐上皇位,弟弟却成九五之尊,这样流言就多了,康熙曾亲登哥哥家门探病,两人看似骨肉情深,康熙一走,福全却说“我可以死了”。
这话啥意思,康熙害了自己的亲哥?
简单说一下,玄烨(康熙)上面有两位哥哥,大哥叫“牛钮”,史载他早夭;二哥叫“福全”,他不仅是康熙帝的大哥,还是和玄烨一起成长起来的玩伴。
虽说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龙生九子,其性各异”,对于皇家子弟来说,再亲的兄弟情也有破裂、甚至反目的危机。
原因不复杂,儿子再多,皇帝只有一人能做,有资格的究竟是哥哥还是弟弟?即便亲兄弟,怕是谁也不会谦让,这就要看两人表现了。
当年,顺治帝既喜欢福全,也宠溺玄烨,按“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储君应该是福全,但老皇帝又觉不放心,于是叫来俩儿子问话: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呀?
福全回答:我要做一位老实本分的亲王。
这是什么话,福全憨傻么,当皇帝不比做亲王舒服多了?这是大部分人的思维,但也要想到,皇帝比亲王操心多了。
总之,顺治帝一听福全的话泄气了,又问小儿子同样的问题,玄烨则回答:我要像父皇一样当圣主贤君!
这话深得顺治心意:储君就是玄烨了!
当然,这里只说大概意思,玄烨做皇帝哪会简单?以后还有顺治和孝庄铲除各方势力,这才扶持康熙登上大宝。
多说两句,皇家争斗历来残酷,争的不仅皇子们,朝堂诸臣也在斗;顺治帝驾崩传位时,康熙还是八岁的小娃娃,野心勃勃的群臣争斗更激烈了。
斗争经历多了,玄烨逐渐成熟,长成康熙皇帝后,他对哥哥(福全)的态度直接主导朝堂,甚至历史走向。
表面看,康熙对哥哥是放心的,福全也确是一位本分的亲王,但这只是“表面”,关键看“实际行动”,福全究竟有无野心?
1690年,噶尔丹仰仗沙俄势力不断侵扰清朝边境,康熙忍无可忍,终于派大哥(福全)率军征讨。
乍一看,康熙是信任哥哥的,要不能把兵权交给福全吗?
也有不同声音,说:皇帝在找机会,一旦福全在战场上出现失误,康熙就有正当理由除掉长久以来的心头隐忧了。
世上哪有完人,虽然福全打出了“乌兰布通大胜”的辉煌战绩,但失误还是出现了。
噶尔丹为求自保,开始主动向清朝求和,康熙虽然口头同意,但也留了后手:福全暂不撤军,时刻监视噶尔丹的后续动向。
康熙想的挺简单,初期福全还能按兵不动,时间拖久可就难了:军队就是为战争存在的,长时间不打仗,兵将焦躁不安,再有粮草也跟不上。
就这样,福全未加请示就率军回朝了。
说得挺客气,“得胜回朝”是好听话,不好听的叫“不遵皇命、善动军令”,随便哪一条都是足以杀头的大罪,身为德高望重的王爷,又手握重兵、气势汹汹的直奔皇城,福全想干啥?
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大臣纷纷议论:福全耐不住寂寞,手里有兵就露出尾巴了,‘率军回朝’是想造反夺皇位吧!
出乎所有人预料,福全率军回朝,依然恭恭敬敬的跪地称臣,这下康熙为难了:福全不造反,不用治罪吧;但福全不尊皇命、擅自撤军是大罪,怎么办?
康熙为难,福全却主动请罪:哥哥愿意接受弟弟的任何处罚。
试想,康熙和福全本是兄弟、福全又是一国亲王,即便皇帝想治罪,当着满朝臣子的面,怎样也要讲点情面;但康熙又不能太过留情,毕竟是军国大罪,亲王免刑,以后怎么管理清廷?
这还不完,群臣中还有火上浇油的,当时的“太子党”就不放心福全,好不容易逮到机会,誓要一举将隐患铲除。
于是,当时的皇太子四处罗列罪名,福全居然全都承认,康熙就是想为大哥开脱也没理由了,只好降罪:免去福全军职、议政大权,再罚三年俸禄。
这可好,福全虽然还是亲王,但只有其名,再无实权,“罚俸三年”就是一种羞辱。
乍一看,康熙给的处罚并不重,但要仔细想:福全再有本事,往后也只能当一名混吃等死的纨绔王爷了,再无当皇帝的可能。
就算这样,一些人仍不放心,还想削掉福全的爵位:他可是皇帝的亲哥哥,康熙能这么干吗?
总之,以后朝堂上再无福全的身影,直到噶尔丹再次作乱,康熙要御驾亲征,临行前又想起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噶尔丹之战”的大哥。
起兵临行前,康熙传唤福全:我要亲征噶尔丹,大哥一起去吧!
计较起来,福全虽然参加过“第一次葛尔丹战役”,但以后的他在家赋闲多年,康熙就是想利用他的经验也难立大功;既然如此,康熙为什么仍要福全随军,还是不放心?
总结下来,福全参与了两次“噶尔丹战役”的全过程,虽然没立过什么大功劳,但却经历了不少九死一生。
战争结束后,福全的身体每况愈下,50岁就卧床不起了,康熙帝当然要亲自登门探病,看望这位老实本分的幼年玩伴、亲骨肉、皇亲国戚了。
两人见面,康熙动情地说:哥,你老了。
这话啥意思?
福全倒很开心,回答:哈哈,皇上与我相差一岁,我都老了,你还很精神啊!
表面看,两人的对话风轻云淡,充满感情,但细品又觉不对味。
或许,康熙也觉不舒服,探病结束就远出塞外、视察边防去了,福全则病情极速恶化,临终将儿子们叫到眼前,说:皇帝来看我了,你们可以得富贵,我心愿已了,可以死了。
后世有人说“康熙和福全是有感情的”、也有观点“福全虽知明哲保身,却无司马懿的寿元”,究竟该怎么评价呢?或许,这就叫:可怜生于帝王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