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九年的某个春日,赵孟頫的书房里墨香弥漫。他刚写完一幅行书,转头就看见妻子管道升正对着窗台上的盆竹挥毫。只见她提笔蘸墨,手腕轻转,几笔下去,竹竿的挺拔与竹叶的疏朗便跃然纸上。赵孟頫放下笔凑过去,盯着画纸看了半晌,笑着说:“我画竹三十年,竟不如你这几笔有灵气。”这一幕,可不是后人臆想,在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里,就记载着这对艺术夫妻的日常创作趣事。
1. 管道升的画竹功底:不是“夫人附骥”,而是真才实学很多人提到管道升,第一反应是“赵孟頫的妻子”,却忽略了她本身就是元代画坛不可多得的才女。管道升出身于吴兴望族,自幼受家学熏陶,不仅精通诗文书法,画竹更是一绝。她的画竹技艺可不是跟着丈夫学的“入门级水平”,而是有自己的师承和风格。
史料记载,管道升早年曾师从元代画家李衎,李衎可是当时画竹的权威,连赵孟頫都曾向他请教过画竹技巧。管道升在李衎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竹子的理解,形成了“笔意清逸,竹竿劲挺有力,竹叶疏密有致”的独特风格。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就是她的传世佳作。这幅画中,几竿竹子从画面右侧斜出,竹竿粗细均匀,线条流畅,竹叶用浓淡墨色区分层次,既有书法的骨力,又有绘画的气韵,完全看不出女性画家的纤弱,反而透着一股文人画的洒脱之气。
更难得的是,管道升画竹还讲究“意在笔先”。她曾在一幅竹画上题跋:“竹虽有节,而无傲骨;虽虚心,而不卑下。”这其实是她借竹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画作结合的创作理念,在当时的女性画家中极为罕见。
2. 与赵孟頫比画竹:各有千秋,她胜在“灵气与风骨”赵孟頫作为“元四家”之一,画竹自然也功力深厚。他的《秀石疏林图》中,竹子与石头搭配,笔法沉稳,构图严谨,体现了他“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但要是单论画竹的“活气”,管道升还真不输他。
明代书画鉴赏家董其昌曾评价两人的竹画:“子昂(赵孟頫字)画竹,重法度;仲姬(管道升字)画竹,重意趣。法度易学,意趣难寻。”赵孟頫的竹画更多是从技法层面展现文人画的规范,而管道升则是用心灵去感受竹子的形态与神韵。比如她画的风竹,竹叶随风飘动,有的向上翻卷,有的向下低垂,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而赵孟頫的风竹,虽然也形态逼真,但总带着一丝刻意的布局感。
还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两人的画竹差异。有一次,赵孟頫想考验管道升的画技,就故意在纸上画了半竿竹子,让她补全。管道升看了看,并没有顺着赵孟頫的笔法去画,而是换了一种更洒脱的笔触,补画了另一半竹竿和几片竹叶。结果这幅“合作画”完成后,人们都说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有生气。赵孟頫自己也承认:“仲姬画竹,得竹之魂,我只得竹之形。”
3. 被低估的艺术地位:元代女性画坛的“顶流”在男尊女卑的元代,管道升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因为她的性别而被埋没。元仁宗曾特意召她入宫,让她在宫中画竹,还赏赐了她“魏国夫人”的封号。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以能收藏到她的竹画为荣,连朝鲜、日本的使者来元朝,都想方设法求购她的画作。
但后世对她的关注,却总是绕不开赵孟頫。其实在元代画史《图绘宝鉴》中,管道升是作为独立的画家被记载的,书中称她“画墨竹兰石,笔意清绝,为女性画家中之佼佼者”。她的画竹技法还影响了后来的很多画家,比如明代的文徵明、唐寅,都曾临摹过她的《墨竹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管道升还是一位“全能型艺术家”。她的书法也很出色,尤其擅长行书,字体清丽秀雅,与赵孟頫的书法并称“二赵”(因管道升嫁给赵孟頫后随夫姓赵)。她的诗文也有传世,比如《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这首词不仅情真意切,还充满了生活气息,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4. 现代启示:夫妻间的“艺术互成就”比“谁更好”更有意义现在很多人讨论管道升和赵孟頫的画竹谁更好,其实这种比较本身就有点片面。他们夫妻俩在艺术上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赵孟頫从管道升的画竹中汲取了意趣,管道升也从赵孟頫的书画中借鉴了技法。他们的书房就像一个“艺术工作室”,经常一起探讨书画心得,这种夫妻间的艺术共鸣,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这对我们现代也有启示。在夫妻关系或合作伙伴关系中,与其纠结谁比谁强,不如像赵孟頫和管道升那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管道升没有因为丈夫是大艺术家就妄自菲薄,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赵孟頫也没有因为自己名气大就轻视妻子的才华,而是真心欣赏和赞美她的作品。这种平等、尊重的相处方式,才是他们艺术婚姻长久的秘诀。
你觉得管道升的竹画能超越赵孟頫,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让你选一幅元代的墨竹画收藏,你会选赵孟頫的还是管道升的?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要是喜欢这类古代才女的故事,别忘了关注,后续还会聊更多不被大众熟知的艺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