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清泉潺潺穿石而过,园内植被茂密,秋光正好,山谷流泉文化园,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致,更是一本镌刻于岩石之上的厚重史书,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
信步其间,仿佛能听到自唐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咏唱和,那崖壁之上风格各异的字迹,正是他们跨越时空的“朋友圈”,每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当年的心境与感怀,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虎头崖、刘源题字三大石刻群组成,现存唐至民国历代石刻400余方,其中宋代石刻尤为丰富,堪称华夏石刻艺术的瑰宝。2001年,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虎头崖石刻
刘源题字石刻
图源:网络资料
这些摩崖石刻弥足珍贵,书法艺术优美,蕴含着浩瀚的历史与人文精神,它们如同一位位无声的史官,将千年的风云变幻、士人的精神世界,凝固在这片山水之间。
会说话的石头
看文人跨越时空的“朋友圈”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公元1051年,北宋名相王安石任舒州(今潜山)通判,夜游石牛洞后,挥笔写下了这传世名篇。那未曾远去的踌躇与探求,至今仍在泉石间回响。他因酷爱此地山水,每每于政暇前来流连,后人为表纪念,在其坐石听泉处建起“舒公亭”,成为今日文化园内一处人文胜景。
王安石题刻
与这片山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北宋文豪、书法家黄庭坚。公元1080年,他途经舒州(今潜山)探访舅舅,同游此地后,欣然提笔,写下《青牛篇》等诗作。他深爱此间幽谷流泉,遂自号“山谷道人”。石牛洞东侧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他工整稳健的楷书真迹,笔锋坚劲,弥足珍贵。
黄庭坚题刻
从唐代李翱的题名,到宋代王安石的吟咏、黄庭坚的留墨,再到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家的足迹……元代诗人吴伋曾赞叹:“石牛洞中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间。”这密密麻麻的石刻,就是一场延续千年的雅集,都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每一次留名,都是一段往事的定格。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唯有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将历史的记忆完好封存。行走在山谷流泉之畔,目光掠过那些隶、楷、行、草,我们仿佛能与王安石、黄庭坚等先贤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或怅惘、或欣喜、或超然物外的人生片刻。
这座露天的“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邀请着每一位来访者,一同翻阅这部用石头写就的华夏文明史诗。(元子元 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