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汉室最后的“流量密码”:曹操捧红落魄天子,诸侯们为何被迫刷礼物?

导语:洛阳废墟中,15岁的汉献帝蜷缩在漏风的茅屋,啃食野草果腹。而曹操躬身献上金碗玉食,将“天子”迎入许都奉若神明。一夜

导语:洛阳废墟中,15岁的汉献帝蜷缩在漏风的茅屋,啃食野草果腹。而曹操躬身献上金碗玉食,将“天子”迎入许都奉若神明。一夜之间,他成了大汉最忠心的管家——却也是龙椅上最昂贵的囚徒。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这是阳谋! 当圣旨从许昌飞出,袁绍颤抖,吕布窒息:遵诏是自断爪牙,抗旨即成天下汉贼。更致命的是,他们麾下的谋士们,竟纷纷对许都俯首称臣……

公元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太平道人张角终于忍不住了,他率领的黄巾军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东汉王朝随即地动山摇。

由于连年对外用兵,内部又极其混乱,汉朝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平息叛乱。无奈之下,汉灵帝病急乱投医,重启州牧制度。

州牧,顾名思义就是替天子牧民。这是把老百姓比作牛马,把天子比作农场主,替皇上放牛放马,听起来权力就很大。事实也没错,有了皇权特许,州牧拿到了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一系列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汉灵帝也知道这是在饮鸩止渴,但他没有办法,黄巾起义来势汹汹,只要能治病,毒酒也得喝下去。就这样,黄巾军很快被汉朝地方武装剿灭,大汉帝国内部的战火暂时平息了。

副作用很快就来了,以州牧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开始左右东汉朝局。汉朝才离虎穴,又入狼窝。

公元前189年,汉灵帝驾崩。汉灵帝生前喜欢王美人生下的皇子刘协,想立刘协为太子。但是,按照当时的礼法,何皇后所剩的刘辩才是第一继承人,再加上何皇后的哥哥何进在朝中位高权重,一呼百应,汉灵帝直到去世也没有立下太子。

临死前,汉灵帝仍然没有放弃这个念想。他将皇子刘协托付给大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想想办法,立八岁的刘协为帝。

蹇硕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据史书记载,蹇硕长得五大三粗,并且武略极佳,能带兵还能打仗,他做过西园军元帅,袁绍、曹操都曾是他的部下。汉灵帝托孤时,蹇硕官居中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都要给他面子。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皇帝和太监往往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蹇硕对汉灵帝忠心耿耿,当然会把皇帝的遗诏放在心上。于是,蹇硕决定诛杀何进,扶皇子刘协上位。

由此,外戚和宦官开始共同搅乱朝局。蹇硕诛杀何进不成,自己反被部下出卖,最终死在狱中。刘辩顺利继位,何进一跃成为天子的舅舅,风头更盛。

把握朝政的何进也知道,蹇硕虽死,宦官势力还在威胁中央。于是,他召集并州牧董卓入京助他一臂之力。

就这样,主少国疑下,外戚和宦官同时搅乱朝局,以州牧为代表的地方门阀豪强趁乱坐大,再加上各路军事强人粉墨登场,东汉末年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这年八月,大将军何进被宦官集团杀死,何进部下又反杀宦官集团。董卓赶到洛阳,以救驾的名义挟持了皇帝刘辩。

九月,董卓废掉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第二年,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反董势力纷纷起兵,史称关东联军。许多地方豪强响应了这次起兵,带着自己的私兵万里相赴,自此正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汉献帝刘协这年10岁,此后30年,汉献帝沦为各路军阀的吉祥物,再无自由。

1.挟天子也有政治风险

说汉献帝是一道催命符一点儿都不错。如同击鼓传花一般,汉献帝被各路军事强人裹挟,董卓之后,有李榷、郭汜二人组,张济、樊稠二人组、杨奉、韩暹二人组,他们都曾短暂挟持天子,和董卓一样,他们非但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因此招来祸乱,最后都不得善终。

李榷、郭汜因权力而内讧,双双死于非命,首级也被送往许昌示众;张、樊二人下场也差不多,张济中流失身亡,樊稠被人刺杀。杨奉和韩暹也没好下场,他们本是白波军高级将领,挟持皇帝让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各路诸侯群起攻之,二人狼奔豕突,四处流亡,最后均死于刘备之手。

为什么堂堂天子会变成催命符,谁碰谁死?

个中缘由其实就四个字:实力不够。

董卓进京之前不过是一个州牧,而且远离中原,实力并不突出。这也是为什么他废长立幼之后急于迁都。洛阳地处中原,不在董卓势力范围内,到了长安就不一样了,那里靠近自己的大本营,而且易守难攻,挟天子以令诸侯说不定真能成就大业。

董卓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迁都长安后,凭借地缘优势,他多次打败关东联军。但强如董卓,也不可能让天子和百官成为掌中玩物。胁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他还带走了文武百官,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屈服于董卓,所以他的统治并不牢靠,最终董卓死于政敌设下的离间计。

董卓之后,无论是李郭还是张樊等人,他们都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力,相反,由于劫持天子,天下诸侯都将他们当成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他们兵微将寡,根本不足以自保,所以纷纷败亡。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来都是一件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曾面临这样一次选择。

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发生冲突,彼此攻伐。秦惠王想趁机收服巴蜀,他同时又担心东边的韩国趁机进犯,一时犹豫不决。

大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攻打蜀国,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开疆扩土,并且还能给未来伐楚之战提供跳板。

这时,纵横家张仪却给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应该先攻击韩国,因为周王室就在韩国庇护之下,击败韩国后控制周天子,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天下诸侯谁敢不从?

听起来,张仪的建议很有建设性,而且操作难度也更小。但是,秦惠王最后还是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攻打蜀国,而非韩国,对周王室也是秋毫无犯。

为什么?我们来听听司马错是怎么说的,他说,进攻韩国、挟持周天子之举,不仅会让秦国背负骂名,未必能给秦国带来实际好处,还会落下一个不仁不义的恶名。

司马错所说的,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风险。所以,当汉献帝再一次流入权力争霸的市场后,曹操和他的谋士团也陷入了纠结当中。但是,历史云橘波诡,面对东汉末年的大变局,曹魏集团很快作出了选择。

2.变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代入曹操视角,东汉末年的乱局似乎又是一次历史循环。哪怕看得不那么长远,仅从秦朝灭亡算起的这四百多年就已经够邪门了。

秦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公元前207年,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覆灭。从大泽乡起义到刘邦称帝,天下乱了七年就收归一统。

此后,西汉撑了200多年,送走了十二位皇帝。西汉末年,天下又乱了,王莽临朝称制,新王朝仅仅撑了14年。公元23年,长沙定王刘发的直系后裔刘玄再造大汉,史称玄汉。皇位又到了老刘家。两年后,赤眉军攻入长安,玄汉又没了。

权力真空后,摘桃的还是刘家人。公元25年6月,长沙定王刘发的另一直系后裔刘秀即位称帝,定国号为“汉”。

乱了一遭回来,皇位上的屁股仍然姓刘,而且还是刘邦的后代,国祚也够长,持续近200年。

也就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律没错,但生活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一定会有狐疑,都说“天子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怎么刘家人就一直赖着不肯走。在迎驾汉献帝之前,曹操如果扫视群雄,他的疑心病只怕会更大。

不信你看,益州有刘璋、荆州有刘表,扬州有刘瑶,还有不久前自领徐州牧的刘备。放眼望去,刘氏宗亲遍地开花,这剧本像极了西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农民起义颠覆政权,各路枭雄刺刀见红,最后刘氏宗亲摘桃得利,再建一个汉朝。

这种揣度并非空穴来风。由于刘汉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金刀之谶一度成为一门显学。金刀本意是指“刘姓”,“刘”字繁体由“卯”“金”“立刀旁”三个部分构成,金刀之谶就是一种预言,它宣扬刘姓具有天命,总会卷土重来重登大宝。金刀之谶到唐朝时期甚嚣尘上,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原名杨钊,“钊”字繁体左边一个“金”字,右边是立刀旁,唐玄宗也觉得他的名字跟“金刀之谶”沾边,就赐名“国忠”。连名都要避讳“金刀”,可见大汉王朝给人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现在还没有史料证明东汉末年就有“金刀之谶”,但当时“人心思刘”也不是谣言。

作为群雄之一,曹操起势之前的身份也极为尴尬,他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家世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跟刘备等宗亲相比,他又缺了正统的力量,做不到一呼百应。

曹操当然也想趁乱坐大,也想逐鹿中原,但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他并不是汉末群雄中最亮眼的那个。正因如此,汉献帝的作用对曹操来说异乎寻常。也就是说,与其他军阀相比,曹操更需要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

3.曹操押宝汉献帝的初衷

早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谋士毛玠就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谏言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毛玠还举出袁绍、刘表等军阀的案例,说他们虽然强大,但不能高瞻远瞩,不知道经营基本盘。言下之意,有了皇帝,我们就有了基本盘。

曹操深以为然,对汉献帝也是真动了心。他打算迎接汉献帝,但手下谋士团却有人站出来唱反调,这些人并不赞成毛玠,他们都认为曹操的基本盘山东还没平定,而且此时的汉献帝又被杨奉、韩暹裹挟,是块烫手山芋。

于是,迎驾天子的事儿就这么搁下了。

四年后,汉献帝返回东都洛阳。当时的洛阳一片废墟,许多官员甚至需要吃野菜度日,汉献帝也不像个皇帝样,皇宫早就成了一堆瓦砾,他只能借住在大臣家里。

曹操之外,不少诸侯也开始觊觎皇帝。但他们都担心这会招致天下诸侯的围攻,真正行动起来的没几个。

这一次,曹操终于敢为人先。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八月,曹操率军进抵洛阳,一个月后,他又采纳董昭建议,将汉献帝迁到许县,十一月,曹操升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蓝图自此成型。

曹操怎么突然就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