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期间,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 的跨越。在硬件供给上,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增至 40.6 万个,床位达 799.3 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从 2020 年的 48% 跃升至 65.7%,精准匹配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全国已完成 224 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从扶手加装到智能监测,让居家养老更安全便捷。
经济保障网越织越密。高龄津贴、失能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补贴已惠及 4945 万老年人,基本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2025 年启动的全国性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更具突破性,中央财政首批下达 11.6 亿元补助资金,在 7 个试点地区为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发放消费券,截至 10 月 8 日已核销 1.82 亿元,24 万余次服务让专业照护走进寻常家庭。
价值重塑:“银发力量” 激活社会活力“老有所为” 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亮点。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出台政策,以 “银龄行动” 为核心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 5358 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 16.4 亿小时。这些银发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文明引导、文化传承等领域,用经验与热情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快乐双提升。
从 “被动受助” 到 “主动参与” 的转变,折射出老龄工作理念的升级。各地通过搭建老年人才市场、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在社区治理中,老年议事会成为化解矛盾的 “金钥匙”;在乡村振兴中,退休技术人员的 “田埂指导” 助力农业提质,“银发力量” 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补充。
权益守护:构建全链条防护网针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痛点,我国建立起多部门协作的闭环机制。通过印发专项指导意见,民政部门联合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化 “法律服务助老护老” 行动,重点整治养老金融、旅游、消费等领域的侵权行为,对非法集资、保健品诈骗等违法犯罪 “零容忍”。
司法服务的精准触达让老年人维权更便捷。各地法院设立 “老年法庭”、开通绿色通道,社区法律顾问定期提供免费咨询,从合同审查到纠纷调解,全方位降低老年人维权成本。数据显示,“十四五” 期间涉老纠纷化解效率提升 40%,老年人对权益保障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环境优化:打造老年友好生活圈“敬老月” 里的志愿服务、社区里的适老设施、医院中的优先窗口,共同构成了老年友好社会的生动注脚。五年来,全国已评选出一批 “敬老文明号” 和模范人物,“敬老月” 活动实现县级全覆盖,本月各地正开展的文艺慰问、健康义诊等活动让敬老氛围愈发浓厚。
硬件改造与服务升级同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创建 2990 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6 万个老年助餐点每天服务 300 多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触手可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专科、“智慧助老” 破除数字鸿沟,从出行到就医的全场景优化,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
从保障到参与,从维权到服务,“十四五” 期间的老龄工作实践证明,人口老龄化不是发展负担,而是蕴含机遇的 “银发红利”。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3.1 亿老年人正在更有保障、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生活中,书写着 “夕阳无限好” 的新时代篇章。
(综合大众日报)